武士在日本明治時代,是社會轉型的中堅力量;武士道在日本社會近代化和現代民主化的過程,承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作為日本人的精神底色,要想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首先就要直面武士道。在此,我想另辟蹊徑,在譴責反省之餘,嘗試進入它的文化深層,做一次審美之探險,因為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會以“醜”作為他們的精神抗體,並以此與全人類的普世價值相抗衡。
記得知堂老人說過,日本文化的特點是美。我們也可以不妨對日本文化做一次審美式的閱讀。記得一位朋友曾提醒過,文明不可以互釋,但文化可以互比互賞,因此在閱讀本文之前,我想提個醒,預置好對“醜惡”的免疫,而且由於武士道命題屬敏感重地,也希望讀者能給它一個冰鎮的冷靜理解。
武士道來源:從《葉隱聞書》談起
武士起源於鐮倉幕府,“武士道”在江戶時代才出現,這與一個人和一本書有關。
那是一個櫻花滿開的季節,期醉來拜訪古丸。古丸吟俳:“辭浮世何處洗塵的山櫻”,期醉答和:“正尋找白雲和目下之花”。古丸是武士山本常朝的俳號,期醉是田代陣基的俳號。
這一年是1710年,江戶幕府頒布武家法度,從此禁止武士切腹殉主。這時山本常朝52歲,田代陣基33歲,他們的初會,是帶著俳諧禪寂的心情開始的,看得出是因基於復興古典武士道的使命而結緣,7年之後,終於完成了一部日本武士道之經典,書名為《葉隱聞書》。《葉隱》就這樣在頗為神秘的黑土原裡,在兩個武士的驚世對話中完成了。書的形式採用論語體,與儒門《論語》相似,以山本常朝的言論為主,兼錄他人的言行,所以又稱《葉隱論語》,或《葉隱論語摘抄》。
12世紀平安時代,詩人西行曾吟櫻花詩一首:“隱於葉下,花兒苟延不敗,終遇知音,欣然花落有期。”據說這首詩給田代陣基一個美好的啟示,便欣然取“葉隱”為書名;另說書名取自武士作戰時要將自己隱藏於茂密的樹葉下之意。其實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是一個武士美姿的象徵性隱喻,以葉隱身,是武士達到“死狂”的最高境界,是進入“無我”之境。從此,“葉隱”成為武士的代名詞。談日本武士道,這部書是繞不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