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東亞安全陷困境台灣戰略須審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01 00:50:09


 
  日本民族與文化性格中具強烈的羞恥感,卻少了罪惡感,缺乏反省二戰歷史的動力。安倍不斷的言行挑釁,擺明想仗勢《美日安保條約》糾結抗中力量,進而挑動中美升高對立情緒。美國人類學者潘乃德(Ruth Benedict)早在1940年代的著作《菊花與劍》(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即深入描繪過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遜、自大卻有禮)。安倍想必清楚,日本首相(暨官員)參拜靖國神社等同否認與美化日本的侵略史。他言詞上表示無意傷害中韓兩國人民感情,行動上卻修改“村山談話”(承認侵略)與“河野談話”(承認慰安婦問題),去年4月在參院預算委員會上,更語出驚人提出“侵略未定論”。

  以往日本官員有關侵略史的道歉言論,無論是受外在環境壓力,或因策略性的妥協而為,今日的安倍若不能清醒地反思過去,東亞未來就很難維持長久的和平。日本天皇明仁去年12月慶祝80壽辰,提起記憶深刻的“上次戰爭”時,既為310萬日本人喪失生命感到難過,也慶幸日本今日的繁榮得利於戰後和平憲法。此番言論聽似渴望和平與譴責戰爭,卻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對中國及東亞國家的傷害不發一語,似乎有心將日本視為二戰的受害者而非加害者。

  安倍晉三承襲了美國慣用的兩手策略,對外不斷釋放與中國對話的善意,頻頻派員訪問北京製造假象,實際上從未正面回應北京提出“正視歷史、深刻反省、低頭認罪、痛改前非”的訴求,日本右翼內閣若成為中日爆發軍事衝突的隱憂,東亞和平與安全也將面臨史無前例的威脅。

  習近平參加今年9月紀念抗戰69周年活動時,以兩個“堅決”(捍衛歷史與維護和平)和三個“絕不允許”(不容否認與歪曲歷史、不容軍國主義、不容歷史悲劇重演)警示安倍內閣,並首次劃定中國的容忍底線。然而,中國期待日本幡然悔悟,恐待後安倍時代。

  朝核僵局 影響東亞戰略格局

  去年12月12日,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處決親中派的“攝政王”張成澤,引起各方震驚。金正恩上台至今,朝鮮經濟困頓、民生凋敝。整肅改革派的張成澤,若引起朝鮮內部恐慌,平壤為轉移焦點就可能藉此煽動民族主義,對外威脅發動戰爭。

  政局不穩定的朝鮮擁有核武,對東亞與中國都是威脅。北京年來不斷進行穿梭外交,敦促平壤棄核,更表態不容其第四次核試。然而,處決張成澤的當天,朝鮮《勞動黨報》仍聲稱將繼續發射衛星與導彈,預示北韓會進行第四次核試,今年6月上旬,金正恩為習近平訪首爾一事派遣親信馬元春密訪北京,隨後又於同月底連續三次發射7枚各型導彈,宣洩平壤的不滿。

  張成澤事件印證中國已無法管控朝鮮的事實。平壤從逮捕至處決張成澤,整個過程皆未知會北京,複製2012年4月金正恩上台初,未告知中國即首次發射衛星的例子,擺明內部事務不受中國約束。北京以往雖多次否認中國與朝鮮的戰略盟友關係,但與國際社會的認知不同。西方媒體普遍認為,平壤政權能存活至今,主要是北京的幕後支持。

  目前看來,北京若想解決朝核問題,似乎只有兩種途徑:其一是聯合美國與韓國,逐步和平演變北韓;其二是中國承諾平壤的國防安全。問題在於,前者違反了北京“不干預平壤內部事務”與“不碰觸金正恩維繫政權底線”的原則,也不符中方堅持朝核依和平解決與維持朝鮮半島安全格局現狀的立場,何況金正恩與北京的互信不足,中國聯合美國與韓國只會逼使朝鮮走向極端。當孤獨走向絕望,朝鮮就可能鋌而走險。

  其實,1990年代中韓建交後,平壤就愈來愈猜忌北京。去年6月19日中朝首次於北京舉行戰略對話,中方只強調雙邊加強合作,刻意迴避歷史傳統友誼,正是要避免平壤誤解中方會永遠無條件支持朝鮮。在金正恩的眼裡,中國今日對美國示好,明日就會背棄朝鮮,只有獨自發展核武才可能確保外敵不敢入侵。

  中韓緊密的合作關係,必然擊朝鮮半島的戰略格局,影響朝韓互動。不過,北京親近首爾,並不意味與平壤關係漸行漸遠。習近平今年訪南韓前,北京外交照會過平壤,傳達中方堅守與北韓維繫傳統友好關係的立場,也說明北京為鞏固中國東北地區安全,不樂見北韓經濟崩潰,在華府未調整亞太再平衡戰略前,中國不會棄守北韓的戰略緩衝區。

  南海衝突升高 美應扮演解鈴人角色

  美國是南海衝突升溫的始作俑者。近年來,越南石油探勘船強行在南海作業、菲律賓海警人員多次扣押中國漁民、今年5月間越南海軍暨海岸警衛隊船隻阻撓中國“海洋石油981號”鑽井平台作業,皆非偶發事件。越菲敢孤注一擲,對中國擺出攤牌架勢,正是盱衡美國重返亞洲後的東亞戰略情勢,拿捏住強權間的相互矛盾與制衡關係。

  以“海洋石油981號”鑽井平台事件為例,越南官方遲遲才公開指控北京,就是因為美國幕後的慫恿。美亞太事務助卿羅素(Daniel Russle)當時訪問越南,國務院發言人普薩基(Jennifer Rene Psaki)就公開譴責中國在南海的鑽油舉動是挑釁行為。隨後越南官方開始擴大渲染撞船事件,美國參眾兩院議員更陸續抨擊中國調動軍艦護衛南海石油探勘作業,暗喻越南可尋求美國的安全保障。《紐約時報》甚至公開呼籲越南聯合東協國家共同對付中國。

  中國去年11月劃定東海航空識別區,激化了中日間的新仇舊恨,引發了中美尖銳的對立。今年元月下旬,日本媒體開始渲染中國準備劃定南海防空識別區,一時之間南海“九段線”(又稱U形線)問題成為爭議焦點。美國務院發言人哈夫(Marie Harf)、白宮發言人卡尼(Jay Carney)、國安會官員麥艾文(Evan Medeiros)、美海軍作戰部長葛瑞勒(Adm.Jonathan W.Greenert)先後批抨北京,助卿羅素更在國會聽證會上敦促中方釐清南海“九段線”的意義,並做出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規範的調整。

  緊接著,今年7月美國在北京召開的第六輪中美戰略暨經濟對話上提出“凍結南海行動”三項倡議(不再佔據島礁與設置前哨站、不改變南海地形地貌、不採取單邊行動),又在緬甸召開的東協外長會議上遊說各國。對北京而言,南海既是軍事戰略重地,也是漁業和石油資源的聚集地區。1988年春中越赤瓜礁海戰後,中國控制了包括赤瓜礁在內的6個南沙島礁,目前陸續填海造島與興建碼頭及機場,未來將成為強化南沙戰略的新支撐點。

  北京的強勢作為,意在警示美國,中國不會就核心利益輕易妥協。“解鈴仍須繫鈴人”,華府若不樂見南海軍事衝突,似需調整其亞太戰略。白宮國安顧問萊斯(SusanRice)今年9月上旬首度訪問北京時,針對南海問題提出的“四不應該”(南海爭端不應標識為中美冷戰開端;南海問題不應是中美戰略核心議題;美國不應把南海爭端喻為亞洲版的烏克蘭危機;美國不應誇大南海主權利益),如果不是口是心非,理論上有助於減少南海軍事衝突。美國若不想引爆南海這座火藥庫,恐需與中國合作,各自運用對越南的影響力緩和緊張情勢。直接或間接煽動中越衝突的結果,只會帶給東亞地區更多的動盪與不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