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之道:不可亂作為,也不可不作為
張英1637年出生,“幼讀經書,過目成誦”,康熙二年(1663年)中舉人,六年中進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編修,後升任侍讀學士;十六年奉命入南書房,康熙稱其“有古大臣風”;二十八年擢工部尚書,再調任禮部尚書;三十八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張英有6個兒子,除了四子和六子去世早,其他4個兒子都是棟梁之才,均是進士,並入朝為官,其中尤以次子張廷玉最為傑出。
張澤國當過桐城市博物館館長,今年64歲。王岐山此次到訪六尺巷,他就是陪同人員之一。他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張英和張廷玉都提倡‘廉’字當頭。過去提拔下級官員,往往由上級官員推薦,在此前後,下級官員往往會給上級官員行賄、進貢。但張英從來不參與其中,他看中某位官員,賞識其工作能力,就向皇上推薦,而他推薦了誰,外面的人從不知道。這樣,他既不會受賄,也避免了拉幫結派、形成朋黨。張廷玉也很廉潔。在雍正時期,雍正覺得張廷玉俸祿很少,家裡比較拮據,按規定又不能給他漲薪水,就特別賞給他一些房產,讓他把門面租出去,以增加些收入。”
張廷玉的作風深得雍正賞識。曾在《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歷史小說中生動刻畫過張廷玉的作家二月河,曾就反腐問題和王岐山交流過。他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雍正提拔幹部的標準是‘公’‘忠’‘能’,他基本上不說廉,因為在他看來,廉是你起碼應該做到的,不用我來提,你要是不廉,就連當官的資格都沒有。張廷玉在中央工作長達幾十年,從來不亂做一件事,也不亂說一句話。他給自己的座右銘是‘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不論在春風得意時,還是苦悶時,他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位置上。”
2014年8月,王岐山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上和委員交流時,有人提到反腐以後,基層幹部不作為了,不幹活了。王岐山表示,相比而言,亂作為影響更大,當前整治亂作為具有緊迫性,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將是整治不作為。
張氏父子雖然一直謹言慎行,但並沒有“不作為”。當年,康熙為削藩常常召集張英等大臣商討對策。張英總是晨入暮出,勤懇供職,凡有關民生利弊、四方水旱之情事,皆知無不言。
在距六尺巷不遠的文廟裡,坐落著桐城市博物館,那裡有雍正賜給張廷玉的一枚銅質印章,上刻著“禦賜調梅良弼”。張澤國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調梅是宰相的代名詞,良弼就是優良的輔佐。這枚印章就是雍正稱讚張廷玉是自己的肱骨大臣,是最得力的助手。”雍正八年,因西北戰事紛起,設軍機處。張廷玉任軍機大臣,對軍機處的性質、官職、職能、紀律等方面做了嚴格規定。由軍機處辦理的事情,不問大小,“悉以本日完結”,決不積壓。他有時坐在轎子裡,仍批覽文書,“進止無一事壅滯”。雍正稱他:“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未能也。”
張澤國評論道:“老宰相和小宰相身上對今天最有教益的品質,還是儒家的根本思想,居朝為官,就是要清正廉潔,進退得宜,有所作為,從不忘記‘以天下為己任’,這也是古往今來的官員們應當共同追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