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京滬高鐵公司近日稱,2014年全年京滬高鐵運送旅客超過1億人次,比上年增長27%,客票收入約300億元,按營業稅口徑計算,有望實現利潤12億元。京滬高鐵2011年6月30日開通,之後不到1個月趕上“7·23”動車事故,京滬高鐵成了輿論洩憤的頭號目標,不安全、高票價、低載客率等一系列罪名纏上當時世界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這條高鐵。
環球時報刊文說,曾有一段時間,京滬高鐵每次晚點都能被曬到互聯網上,招來口誅筆伐。“7·23”之後的輿論沸騰大概是這些年網上民粹主義的頂峰,那是一段值得我們做成書簽每次翻頁都觸碰一下的歲月。
大工程都要經歷公眾各種意見的洗禮,輿論對高鐵的鞭撻為中國社會徹底補上了這一課。如果說之前輿論對政府主導工程質疑和批評太少的話,那麼各種市場化媒體在“7·23”之後猛踹京滬高鐵,就似乎有了點矯枉過正的“正當性”。至少往好處想,這是說得通的。
然而縱有一千個理由,也不能不說,中國輿論對京滬高鐵以及對國家的整個高鐵計劃還是太狠了些。我們當時的義憤填膺有點像是對待黃賭毒,或是對待帝國主義侵犯中國築路權,而輿論批評的對象卻是中國近年高新技術最具規模也最勇敢的創新之一。如果我們那時還不清楚高鐵能開創多大成就的話,有一點至少是清楚的:中國高鐵走在了世界前列。
事實證明,中國社會對重大創新工程的態度是極其嚴厲的。輿論當時把高鐵有可能“多壞”以掘地三尺的態度想遍了。而高鐵有可能“多好”沒人願意想,或者想了也不敢說出來。動車出事死了人,這很令人痛心。但這件事被做成了抽打高鐵的鞭子,不是鞭策那種,而是往死裡抽,鞭鞭是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