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社 郭至君攝 |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記者 郭至君)中國從2009年開始就進入了一個智庫發展的黃金時代,到了2015年1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下發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文件。面對中國如雨後春笋般“冒頭”的智庫,討論如何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聲音也越來越多。4月21日,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辦了“中美智庫高層論壇”,論壇上,國內外智庫的多位專家學者就“中國需要怎樣的智庫”一問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表示,智庫是思想庫,作為政府決策重要的外腦,這個功能全世界都是差不多的。中國智庫的不同的可能還是從以下幾方面討論,首先是國家制度還是不一樣,第二是客戶不一樣。第三是客戶的價值也不一樣。他也強調,“智庫應該專業化,在某些方面應該是一流的、專家型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另外就是要新,還是要提出一些新的理念、新的觀念。”
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劉亞偉表示,關於智庫的職能,不管是哪個國家的智庫,它應該做的是一樣的,就是要影響政策的制定,關於它的區別,就是如何影響、服務你的顧客。
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非常駐資深研究員Arthur Kroeber表示,中國的智庫在過去30年給中國做出的貢獻其實是非常積極的,他們主要是自上而下地服務政策制定的過程,也是非常有效率的。現在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就是社會的屬性和經濟的屬性,利益團體和草根階層與頂層政策制定者之間要有更多的互動,需要更多元化的渠道,聽到草根階層的聲音,把它納入到政策制定的過程中。
“現在,中國的智庫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大多數是關注國內,這在過去是適合的,但是現在中國智庫需要更多地了解國際的情況,不只是國際關係而是更多地了解其他的國家不同的情況。中國的智庫應該更加開放,更多地增加和其他國家的互動參與。”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