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6日電/有人說,中國已經出現了“智庫”熱,呼籲要進行冷思考。的確,熱起來的背後表明智庫作用受到重視,智庫對於現代社會公共政策的制訂,對於社會公眾思想潮流的引領,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智庫是個地地道道的舶來品,它譯自一個英文詞“Think Tank”,如果譯得更直接一點,就叫“思想庫”,當然,那也是一個很流行的譯法,兩個詞完全等價。
關於這個英文詞的來歷,據說最早是在1964年,由美國前總統哈裡·杜魯門在他80歲生日宴會上講出來的。也有人說,這個詞的發明權並不屬於杜魯門,而是由研究學者首創出來,杜魯門不過是借用了別人的說法而已。但不管怎麼說,智庫這個詞,是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創造並流行起來的。
智庫這個詞雖然是在美國創造的,但是,世界上的事情從來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所謂智庫,當然也有它源遠流長的“前世”。
門客、幕僚、參謀部 智庫需求古已有之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社會的領導者;有了領導者,就需要做決策;需要做決策,就得有人出主意,當參謀。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其實,為領導者出謀劃策的“外腦”古已有之。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謀士文化、幕僚文化就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有著十分鮮明顯著的特點。談起中國的歷史,少不了要說到姜太公、管仲、蘇秦、張儀、李斯、張良、陳平、諸葛亮、謝安、魏征、劉伯溫等等謀士的故事,他們的稱謂有各樣,如門客、幕僚、謀士、策士、智多星、軍師、參謀、師爺等等。不管叫什麼,他們都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在古代,謀士和他們服務的主人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人身依附關係。謀士們不但要向主人貢獻智慧,彼此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他們之間亦主僕、亦師友,關係微妙。謀士們既要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忠心,也要時時注意和主人保持適當的界限,保持“伴君如伴虎”的謹慎,避免因為越界而招致猜疑,甚至引來殺身之禍。
中國如此,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是一樣,做決策的君主們總是需要一批有學識、有智慧的謀士幫他們出謀劃策。比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亞歷山大少年時代的老師,亞歷山大當上馬其頓國王後,在他的擴張征服戰略中,就經常咨詢他老師的意見。
古今中外,最急迫需要謀士發揮作用的地方都是在戰場上。17世紀中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軍隊中設置參謀長一職,為軍隊長官出主意。19世紀初,普魯士將軍香霍斯特在軍隊中進行體制改革,建立了參謀本部制,用參謀的集體智慧來幫助統帥進行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