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3日電/端午節前,傳聞已久的南北船合併又掀起一陣央企重組的議論熱潮。
隨著中國重工因“擬披露重大事項”的臨時停牌,市場對於南北船複制南北車的猜想愈加狂熱。儘管在宣布停牌的幾天後,中國重工特意發布公告,解釋了停牌不是因為合併,而是與母公司中船重工整合部分資產,但仍沒澆滅外界對於南北船合併的期待。
從去年開始,近一年時間裡,由南北車打頭陣,關於南北船、三大航、石化雙雄、寶鋼武鋼等央企合併的消息滿天飛。隨著南北車合併前後,股價從五六元,漲到30多元,資本市場也掀起了央企重組、合併概念潮。
過去十多年,伴隨著國家對央企“做大”的要求,央企的業績也在逐步提升。此番央企合併,對於市場、對於消費者、對於央企員工,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還不得而知。
央企“做大”,效益騰飛
2003年以來,隨著“做大”需求以及當年成立的國資委對央企競爭力的期待,部分行業進行了合併重組,從那之後,央企的日子開始“滋潤”起來。
2000年,劉鑫(化名)大學畢業,被分到中石油位於西北地區的一個油田上工作,從最辛苦的油井作業幹起。
到了2004年、2005年,油田開始扭虧,效益也好了起來。劉鑫記得,那時生活設施、礦區投入都明顯改善,“以前都是破破爛爛的”,當然,個人收入也跟著增長了。
劉鑫的經歷,與國企央企上世紀改革的步伐屬於同一個節奏。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到21世紀初,隨著市場化的進程,許多計劃經濟部門開始拆分,其中包括石油、通訊、民航、航天、郵電、鐵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