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下裡,宮繼宏很羨慕這些新飛行員,因為“他們一來就能飛這麼好的飛機”,而自己剛到時飛的都是老舊戰機。20多年來,這支部隊一直處於軍事變革的風口浪尖,宮繼宏正好經歷了它“涅槃”的過程。
在航空兵部隊,飛行員把改飛新機型叫做“改裝”。這批老飛行員的職業生涯就是一個不斷“改裝”的過程。用師政委王京的話來說,他們經歷了“從戰略兵種向信息化兵種、再到信息化與戰略化組合兵種”的轉變過程。
每一次“改裝”,機型、操作完全不同,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王京介紹說,裝備超前而又稀缺,當時的飛行院校還沒有對應的人才培養機制,“只能靠部隊自身”。
從那時起,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開始在這支部隊蔓延。他們選拔第一批骨幹到工廠“改裝”學習消化,然後回來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發揮孵化器的作用。
有一件事讓副師長張新起印象深刻。前幾年,該師派出隊伍去工廠“改裝”某新型信息化戰機。幾個月後,新型戰機一到部隊,當月就參加重大演習,導彈發現跟蹤率100%,指揮引導成功率100%,創造了戰機列裝即形成戰鬥力的紀錄,使海軍信息化程度“一下提高很多年”。
這種古老而有效的方式一直持續到今天。陳家樂說,宮繼宏的指點總能恰到好處地捅破層層窗戶紙,“比教科書還好使”。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30多年只爭朝夕的歲月裡,幾代飛行員以拓荒者的姿態趟出了“滾動改裝、交叉改裝、一專多能”的改裝模式,將培養合格機長的時間整整縮短了兩年。
根據毛建平的統計,師裡目前擁有各類制度、法規70餘項,大綱規定了架次、起落等課目,教材、規範也在修訂之中。
得益於這些規範和經驗,陳家樂順利完成將近一年的訓練。他操縱駕駛杆,眼盯儀表盤,駕駛戰機朝遠處的航區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