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泰州,被抓獲的犯罪嫌疑人。 |
中評社北京7月2日電/個把小時的工夫,數以噸計的工業鹽僅僅換了個包裝,就成功變身為“食用鹽”—這一看似宏大的制鹽工程,全程只在京郊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平房裡完成。
而後,一袋袋看似來路正當的“食用鹽”從這裡出發,通過層層流轉銷往全國7個省市,其廣泛的市場多數是這些地區的偏遠鄉鎮。
然而,這些低於市價、外觀口感卻與正規食用鹽幾乎無異的“食鹽”,不僅不含人體必需的碘成分,其中還檢出了亞硝酸鹽,長期服用會造成多種副作用。
憑借這一毫無技術含量的生意經,這個假冒食用鹽制銷網絡中的各個層級都獲利頗豐。
2015年4月,在公安部的統一指揮布署下,江蘇泰州警方與北京警方聯合出動近百名警力,成功搗毀了這一輻射甚廣的“假鹽”源頭,數十名犯罪嫌疑人被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日前從泰州警方獲悉,根據初查結果,這一制售網絡累計售出“假鹽”兩萬餘噸,案值達2000餘萬元。這是今年公安部部署食藥打假“利劍行動”以來公安機關偵辦食品犯罪案件取得的又一重大戰果。
長途客車成“假鹽”運輸工具
破綻,最初暴露在制售網絡的最末端。
2014年下半年,泰州市的鹽政部門在日常執法中發現,其轄內的海陵、姜堰、靖江、興化等地均有大量的包裝上標有“北京**加碘精製鹽”的袋裝鹽銷售。
這種袋裝鹽的價格比一般食鹽的市價低,買家多是郊區的農戶或是食品加工店。
多年來,泰州市場上售賣的多是淮鹽。於是,執法人員首先想到:根據食鹽專營政策,這一“外來戶”可能涉嫌異地售賣。
不過,檢測結果讓他們震驚—經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鹽業產品質量檢測站檢驗,這些袋裝鹽中碘含量為零,水不溶物超標,甚至還檢出了亞硝酸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