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尋外公“滿洲足跡”的台灣女孩何思瑩(中評社 實習記者束沐攝) |
中評社北京8月29日電(實習記者 束沐)在紀念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70周年之際,一對來自台灣的青年姐弟來到大陸,探尋其外公70多年前在東北的足跡,姐弟倆以這樣一種獨特的方式,表達著他們對於歷史的追尋與緬懷。日前,這次旅程的主角之一,台灣女生何思瑩向中評社記者講述了她外公的“滿洲故事”以及此次旅程帶給她的思考。
何思瑩剛剛完成了在台灣中正大學碩士班的學業,目前從事紀錄片影展的工作,她曾在2年前來到人民大學交換,碩士畢業論文的主題是中國大陸的獨立紀錄片,“未來有機會,我也想從事中國題材的新聞報道”,她說。
“直到國高中,我才聽我媽媽不經意提起他的那段經歷”。何思瑩告訴記者,她的外公張喜榮今年92歲,系屏東客家人。“兩年前,我在報名一個交流活動時,要求我們‘分享自己與大陸之間的聯結’,那時候我才打算記錄下外公早年的故事”,今年夏天,在兩岸交流項目“創意游中華”的支持下,姐弟二人完成了對外公5000字的口述史訪談,帶著外公記憶中的一系列疑問,他們來到了沈陽、上海等地展開尋訪。
“整片海真的是濃濃的黃色”
1938年,15歲的“小張”從南台灣遠赴同為日本強占統治的東北,開始了一段為期十年的討生活之旅。
“我一直都沒有改日本名字,因為總覺得會對不起祖先”,張喜榮老人在訪談中如是說,1928年,務農的父親因黑死病去世,兩個弟弟又相繼夭折,他的生活非常艱苦。十年後,在已赴東北謀生的舅舅的建議下,張喜榮獨自拖著一箱禦寒的皮衣,從高雄港出發,經海運輾轉大連港,最後抵達了當時偽“滿洲國”的大都市——奉天,也就是今天的沈陽。
“我還記得當船行經黃河出海口的時候,整片海真的是濃濃的黃色,看得我十分詫異”,張喜榮在向她外孫女回憶時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