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姐弟訪東北 探尋外公“滿洲足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29 00:47:23


何思瑩收集的沈陽老照片等資料(中評社 實習記者束沐攝)
 
  “在上海為首次參加全運會的台灣隊加油”

  1948年,國共內戰的隆隆炮聲,似乎喚醒了張喜榮返台的意願。“其實東北的台灣人早在1945年就回去得差不多了,但我外公覺得錢還沒賺夠,這才多留了三年,也躲過了二二八事件”,何思瑩告訴記者,隨著解放軍的乘勝追擊,國民黨節節敗退,張喜榮搭上了回程的火車,但往山海關行進的時候,前方鐵路線因戰事中斷,他只得經錦州赴葫蘆島海港,趕上了開往上海的客船。

  相較於在東北艱苦而危機四伏的日子,老人記憶中的上海生活則多了一絲悠閑和安逸。在這座遠東第一城的燈紅酒綠中,他一會兒去看表演,一會兒又為首次參加舊中國“全國運動會”的台灣代表隊加油助威,以至於窮盡了手頭的盤纏。“那時國民黨在上海四處抓壯丁,幸好同鄉會幫我外公辦了一張‘回台證明’,他才安下心來”,何思瑩告訴記者,這張證明今天還完好地保留在外公手中。

    在上海呆了四個月後,張喜榮終於拿到回台灣的船票。

  返台後,張喜榮不再開車,轉而在台糖做業務。那些他在東北的故交,除了鄰鄉同行的屏東相親外,只有一位曾任東北大學校長的軍官,1949年跟隨國民黨播遷赴台,兩人也得以在高雄敘舊。“其中一位舅舅一直留在長春沒有回來,妻兒回到了台灣,一家人分開了30年,他的兒子一直有堅定的信念與其父團聚,直到1980年,在外留學的兒子才把他帶到加拿大團聚”,何思瑩說。

  “這趟旅程最重要的其實是你”

  “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對歷史的詮釋,都是一些大人物、有權力的人做出的,好像他的一句話,就可以定斷這段歷史”,何思瑩認為,歷史是多面的,對於那些在大歷史下的小人物而言,每個親歷過歷史的人都有著不同的記憶和感受,“只要能夠讓這些聲音發出來,讓不同的記憶和感受被陳述,都是一件好的事情”。她認為,這就是姐弟二人此次前來東北追尋外公足跡主要目的,“我還是覺得很慶幸,至少在台灣,我們現在所做的這些事情有整個社會文化在支持,而大家也覺得這是有意義的事。”

  談及此行對他們姐弟二人的思考與啟發,何思瑩告訴記者,他們在沈陽尋訪之旅的半途中一度感覺有些茫然,“我們一直在在找一些老建築、老地名,然後說‘喔,這是外公以前去過,那裡外公曾經呆過’,好像我們一直在追尋外公以前生活的足跡,但事實上,現在沈陽已經變得很多了”,當他們來到偽滿時期的工業區鐵西時,發現當年的廠區已經高樓林立,物是人非,“我開始問自己,我們來這裡到底是為了什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