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希 |
中評社北京10月15日電/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尹希2015年9月初當選哈佛大學最年輕華人正教授後,沉寂數年的少年班再次回到公眾眼前。
之前媒體關於少年班的最後一次大討論,是在2008年。當時,南方周末刊文《寧鉑,遠去的少年天才》,講述昔日“第一神童”進入少年班後,“一面陷入自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武裝成一個天才的樣子”,最終遁入空門。
一時,少年班“拔苗助長”的聲音一時鋪天蓋地,不少觀點認為,少年班已成“黑洞”,令部分“神童”泯然眾生。
真實的少年班,是否是急功近利的試驗場?
近日,澎湃新聞走訪數名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生,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討論少年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沒有意義。”曾經的江西省高考狀元、在中科大與少年班混合編班共同接受少年班教育的劉志峰回憶,“碰到像這些真正的聰明人,你讓他按部就班一定要上完高中三年,反覆溫習,其實是種摧殘。”
“少年班對我科研事業成長有極大的幫助,總體來說應不遜於地球上任何一所大學的任何program(項目)。” 從少年班近代物理系畢業21年,李巨已是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終身正教授,他認為自己在少年班收獲了異常扎實的基礎理科教育。
中國科學院計算研究所研究員、人工智能專家陳天石回憶少年班生活說,他們當時一樣踢球、看電影、甚至打架,非典時跳窗翻墻到網吧打遊戲。
這些少年班成員也不認可“神童在少年班普遍變平庸”的說法。劉志峰每年都與少年班同學聚會,他們“有的是公司董事長、行業的領頭人,或是一家公司的技術負責,平均生活幸福指數不錯,極少有生活狀態非常差的”。
他也略知寧鉑近況,他說,當年出家的寧鉑在佛法上的造詣頗深,還俗後在學校教學量子力學課、中醫課,佛學課,“依然是優秀的大學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