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對於研究機構來說,要有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是最為基礎和重要的保障。您如何看待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中的人才隊伍打造問題?
王燕文:人才是智庫建設的第一資源,智庫的核心競爭力要靠人才和團隊來支撐。能夠凝聚多少一流人才、拔尖人才,決定了智庫能夠走多遠。美國加州公共政策研究所總結其成功經驗,第一條就是要有“一流的研究者”。高端智庫要高端專家領銜,還要靠拔尖人才組團。推進新型智庫建設要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開放性,倡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充分發揮“小機構、大網絡”、“小核心、大外圍”的同心圓作用,構建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的研究網絡,把更多的一流專家學者吸引過來。堅持靈活性,營造寬鬆的研究環境,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創造開展研究的條件,讓智庫人才安心研究、舒心工作。堅持包容性,鼓勵創新創造,寬容失誤,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政策建議的切磋爭鳴、平等討論,努力把智庫建成吸引一流人才的“梧桐樹”、培育拔尖人才的“孵化器”,打造成聚才、攬才、用才的高地。
機制要“新”
《中國社會科學報》:一流的智庫要有一流的體制和機制,才能形成一流的人才和專家隊伍。現實中,我國已建成的不少智庫在科研考核、人才評價、經費管理等體制機制上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問題的破解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王燕文:一招活,滿盤贏。新型智庫之“新”,關鍵是體制機制之“新”,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必須要有全新的機制。只有構建充滿活力、科學有效的體制機制,才能打破慣性,突破瓶頸,克服舊有的路徑依賴,切實解決好智庫建設中同質化、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要構建梯次發展機制、暢通成果轉化機制、完善激勵評價機制、健全協同攻關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全方位推進的過程中,各類政策研究機構紛紛謀求向新型智庫轉型。應當以怎樣的原則和機制促進其規範有序發展?
王燕文:要構建梯次發展機制。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應當以合理布局、規模適度為基本原則和總體要求,既要抓住機遇、乘勢而為,又要防止急功近利、一哄而上,一味地求速度、求數量,就可能陷入無序發展、重複建設。以江蘇省的智庫建設為例,經過深入調研,我們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著力形成了梯次培養、有序推進的制度安排。對現有研究基地進行系統梳理、有機整合,積極打造一批重點高端智庫,啟動一批重點培育智庫,做實做強一批決策咨詢基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初步形成了高端智庫、培育智庫、應用型研究基地梯次發展的良好格局。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科研基地與新型智庫之間的關係,按照既注重成果質量、又適當兼顧覆蓋面的原則,精心謀劃黨政智庫、高校智庫、科技和企業智庫、社會智庫等不同類型智庫的發展機制,實現地域布局、層級布局、行業布局聯動互補的發展態勢。
《中國社會科學報》:可以說,研究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不足是當前智庫建設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應當如何暢通成果轉化機制?
王燕文:研究成果應用轉化不暢是當前智庫建設中的一個突出問題,這裡,既有“最先一公里”的問題——成果不對路,也有“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渠道不通暢。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搭建成果通向現實的主渠道,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重大決策咨詢制度、重大政策評估制度、智庫成果購買制度,加強智政互動,建立起需求與供給直接聯繫機制,促進供需有效對接,防止出現智庫研究與發展實踐之間“兩張皮”的現象,努力解決智庫在重大決策中“說不上話”、“插不上手”、“使不上勁”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報》:激勵評價機制在智庫建設發展中可以說起著“指揮棒”作用,什麼樣的激勵評價機制才是科學、有效的?
王燕文:科學評價才能確立導向,發揮出激勵作用。智庫建設要有科學的指揮棒。評價一項智庫研究成果的優劣,決不能只看一項指標,“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要全方位地評價,構建多元化智庫研究成果評價體系,堅持定量與定性、即時與延時、專業與社會兼顧的原則,真正激發起智庫研究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要建立對不同門類、不同層次的智庫考核評價機制,注重把研究成果的實踐應用率、研究活動的社會影響力、研究團隊的核心競爭力等作為重要評價標準。對智庫成果認定以及智庫研究與業績考核、職稱晉升、評獎評優掛鈎等問題,要打開思路,探索新路,讓智庫評價機制順人心、得人心,讓好制度促進智庫生產力,提升智庫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