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怡忠 |
賴怡忠:
大陸面臨新的挑戰
目前的狀況和1996年、2012年差非常多。當時很多人可能還會強調中國崛起,但是從2012年以後我們也開始看到,中國崛起的二十年機遇期,在2015年大概已經到了一個轉折的期間,中國本身的國力面臨轉型的關口;在未來八到十年期間,中國大陸可能會有比較大的轉型上的壓力。這個壓力會表現在經濟下行、政治爭論,以及社會中板塊上的變動,特別是人口老化的問題。
中國大陸已經走過了二十年的機遇期,現在東亞經濟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動力發生點也出現新的轉移,從中國大陸慢慢移到一些新興的東南亞國家,甚至包括印度。
同樣在美中關係上,因為中國經濟火車頭的影響力在慢慢喪失,所以和美國之間的關係也在發生變化。從1990年代以後,美國內部對中美關係一直有辯論,是要交往還是要圍堵,到後來把中國當做利害關係者,之後又要進行戰略的再保證,但是現在已經完全發生變化。美國重返亞洲和再平衡策略,會和中國發生很直接的碰撞,這迫使習近平採取“一帶一路”的西向政策,不跟美國直接爭鋒。所以目前我們所看到整個國際戰略,跟民進黨執政時期(2000-2008年)中國國力鼎盛時期非常不一樣。
大陸還是台灣經濟的機會嗎?
台灣對大陸的政策,過去曾經存在安全和經濟方向上的兩難-就是說中國大陸是台灣經濟的機會、安全上的威脅,這兩者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在未來,中國大陸其實經濟上也有很多風險的成分,那安全上面的威脅也沒有完全消除,雙方之間的這個兩難,會逐步變得比較一致。這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新的發展情勢所形成的結果。
也因為外面環境的變化,使得國民黨在2012年提到的九二共識、提到的經濟牌,在2016年沒有發揮太大效果:第一,大陸台商也不是那麼認為中國大陸都是機會;第二,中國大陸對台灣釋放的經濟利多,最後都被高層拿走,使得台灣民眾對於大陸所謂的善意更不滿。再加上因為中國大陸自己經濟的下行,所以習近平對台的經濟政策,也從過去胡錦濤的對台要“入島入戶入心”, 傾斜“三中一青”,到現在開始要求、期待讓台灣年輕人到中國大陸發展,吸引台灣的資金到中國大陸,共創所謂中華民族的品牌。這個轉變實際上代表了中國大陸在2012年以後出現的國力上的變化。
我們現在面對的現狀,實際上已經是中國大陸過了戰略機遇期。當大陸從崛起慢慢緩步下坡的時候,大陸會有怎樣的對外政策?台灣應當怎樣去應對?
選舉結果呈現的若干新現象
這種新的狀況會導致一些新的現象。首先,這次選舉中藍綠板塊出現變化,雖然國民黨的民調專家強調藍綠板塊還在,主要是藍營的人沒有出來投票,但台灣智庫的調查發現,實際上的狀況不是這樣。再者,我非常同意“解殖”這一概念,這次選舉中新世代力量的展現很明顯,一些新興政黨如時代力量、綠黨、社民黨再加上台聯,這幾個政黨票加起來就有11到12的百分點,是一股很強大的力量,說明台灣社會上願意給予第三勢力支持。某種程度也可以認為綠色板塊在增加,但是“解殖”這個概念,特別是新世代中接受度很高。它是伴隨著“天然獨”出來的,然後這個“天然獨”實際上對於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相當不滿,也因此他們要解除這個受到殖民的狀況,要讓台灣獲得名符其實的法理獨立。
民進黨一些決策者把這個“天然獨”以為這叫做“中華民國”式的台灣獨立,認為是往這個地方在靠攏,有可能會變成和新世代之間的爭議,這個新的爭議點還可能越來越大。
我會把它引用過來,因為現在這些第三勢力的出現,代表了想要終極解決台灣地位的這一股勢力,民進黨相對他們來講就會變成是比較中間,傳統國民黨的立場更是被邊緣。所以說當國民黨一直強調九二共識、批評蔡英文模糊的這個戰略發揮不了作用。這一方面因為中國大陸本身的經濟牌無效了;而國民黨打這個統獨牌,和年輕人之間的鴻溝,會變得非常的大,選舉的結果就是這些綜合因素的效應所造成的。
民進黨面臨的內外挑戰
民進黨執政的內外關係中,外面包括美國重返亞洲,這個勢力還會持續下去;中國大陸“一帶一路”不去跟美國攖其鋒,也可能是未來要發展的一個重點;再加上大陸本身經濟的問題,可能也需要一段時間來處理。所以就外在環境來講,就算民進黨想要積極運用大陸的機會,可是在大環境之下,可利用的機會其實是越來越少的。
同時,民進黨執政要面對一個新的國會環境,國民黨只有35席,失去最大黨地位。有一點特別提出,台灣智庫最新的民調,在政黨認同部份,民進黨第一位,第二位變成是時代力量,而且領先國民黨相當顯著,所以說會有一些輿論帶著他們在走、有這種預期,但基本上我們可以看到時代力量所吸收到的選票,是國民黨裡面不願意支持民進黨的人,但是覺得時代力量跟他們有一些共同點,願意支持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