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融資造“獨角獸”
財務結構被指失衡
近日發布的《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顯示,當前主流交通分享平台接入平台汽車數量逾千萬,占全國汽車總量的6.5%以上,覆蓋全國約60%的城市。但相比電商12%的滲透率,目前中國智能出行滲透率僅1%,未來還有極其廣闊的延展空間。
這亦吸引大批資本頻頻向專車企業拋出橄欖枝,占據八成多市場份額的滴滴出行自然首當受益。根據梳理,2012年9月,滴滴獲金沙江創投投資的200萬美元A輪投資;2013年4月,獲騰訊產業共贏基金B輪投資,騰訊集團投資1500萬美元;2014年1月,完成C輪1億美元融資,其中,中信產業基金6000萬美元,騰訊集團3000萬美元,其他機構1000萬美元;2014年12月,獲中投公司、淡馬錫、騰訊產業共贏基金投資的7億美元D輪投資;2015年7月,完成合併後的滴滴快的公司再次獲得國際私募基金、平安創新投資基金等多家全球知名投資者領投的20億美元投資;2015年9月,獲得中投公司和中國平安等投資方30億美元投資。
2016年6月,滴滴出行宣布完成新一輪總額4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這是全球未上市企業單輪最大規模股權融資之一。新的投資方包括Apple、中國人壽及螞蟻金服等;騰訊、阿里巴巴、招商銀行及軟銀等現有投資人也參與了本輪融資。另外,招商銀行還將為滴滴牽頭安排達25億美元的銀團貸款。中國人壽對滴滴進行了20億人民幣(約3億美元)的長期債權投資。這也意味著,滴滴本輪融資的實際總額高達73億美元。
這種態勢下,滴滴出行成為中國獨角獸企業顯得順理成章。艾瑞咨詢日前發布的《中國獨角獸企業估值榜》表明,螞蟻金服以600億美元估值蟬聯榜首,小米科技、滴滴出行分別以450億美元和276億美元估值排名二三位。榜單評選範圍為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間,曾獲得融資,主營業務在中國大陸並在未來籌備獨立上市的初創企業。
不過,針對上述融資用途,滴滴出行卻出人意料地聲稱,“所融資金將主要用於新業務,不再進行大規模補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