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虛擬運營商為通信詐騙“重災區”,似乎並不為過。不過,為預防使用電信手段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手機號碼實名制,卻是在工信部公布第一批虛擬運營商試點企業時就成為了強制性規定。也就是說,在2014年8月第一批虛擬運營商展開移動轉售業務伊始,移動電話實名制開戶始終是硬性要求。
不過,一家虛擬運營商的高層告訴經濟觀察報:“行業規模比較大的虛擬運營商,更多的是靠線下的方式去發展,而線下這種發展方式,尤其是在社會渠道,很容易因為利益驅使,放鬆實名認證。這在虛擬運營商試點起步的階段,尤其明顯。”
目前,在國內41家虛擬運營商當中,包括遠特通信在內,計有39家開展了移動轉售業務,其中,客戶規模最高者超過了600萬。根據遠特通信市場部負責人的介紹,截至今年6月30日,遠特通信虛商業務累計在網用戶達345萬戶,在客源上,以線下為主,線上為輔。
該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報,在渠道上,遠特通信的虛商業務發展,一直從線上和線下拓展兩個方面同步進行,而線下渠道拓展的速度相對快一些,原因在於“通過線下網點購卡,對於用戶來說更容易操作,方便購買。”
事實上,即便是虛擬運營商試點兩年之後的2016年,相關調查結果也依然不容樂觀。今年7月,針對新入網用戶實名登記工作,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對26家轉售企業營銷網點109個進行了隨機的暗訪,暗訪的結果是發現存在違規行為的網點37個,違規比為33.9%。其中,暗訪實體營銷網點50個,發現違規網點13個,違規率比為26.0%;暗訪網絡營銷網點59個,發現違規網點24個,違規率比為40.7%。在暗訪對象中,分享通信、巴士在線、海航信息、貴陽朗瑪、話機世界、中興視通、蘇州蝸牛、國美極信、蘇寧互聯、銀盛電子、 愛施德 、京東、 鵬博士 、遠特通信、連連科技等15家虛擬運營商的被暗訪網點存在違規行為。
身份證識別儀被認為是線下渠道實名認證環節的標配,用以識別手機開戶身份證信息的真偽。一份來自《通信世界全媒體》的最新調查顯示,在2016年6月初到8月中旬之間,被隨機調查的131家虛擬運營商簽約社會渠道合作門店中,僅有42家門店配置了身份證識別儀(在這131家門店中,銷售遠特通信170卡的門店有53家)。
即便是開戶比例低一些的線上渠道,也同樣會遇到執行層面的漏洞。“通常用戶把自己身份證信息照片上傳了之後,運營商要做身份信息審核,審核通過之後,將電話卡快遞給客戶。在客戶接收快遞時,快遞‘校驗’這個環節理論上應該具備,但在操作層面,讓一個快遞員(通常還不是自有快遞)去確認辦卡者與身份證信息一致,並不容易實現,這個校驗環節基本上是缺失的。這也是整個行業的通病。”前述虛擬運營商高層向經濟觀察報表示。
把關不嚴之外,成本門檻低是17號段詐騙事件泛濫的另一個原因。業內人士表示,在移動電話市場已經極為飽和、自身沒有其他明顯優勢的情況下,多數虛擬運營商只能採取低價策略來爭取低端用戶。與基礎運營商一張卡要幾十塊相比,一張虛擬運營商的電話卡只需要十塊錢甚至五塊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