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4日電/一些人認為,孩子的世界裡出現的這種類似成人世界中的“腐敗”現象,歸根結底是社會風氣不好造成的。教育專家稱,成年人向孩子進行積極的解釋,不僅有助於孩子對社會形成積極的認識,關鍵是能形成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
近些日子大熱電視劇非《人民的名義》莫屬,人們在茶餘飯後聊得最多的是讓人瞠目結舌的官場貪腐和一個個讓人擊節贊嘆的“老戲骨”。不過,北京一位一年級小學生家長黃女士的關注點則有所不同——這兩天她的兒子每天放學都能帶回一包食品,有時候是牛肉幹、有時候是糖果。兒子說這些都是幫同學寫作業掙來的。
“這不是跟戲裡面的‘小皮球’一樣嗎?‘小皮球’讓同學抄作業一次可以掙5塊錢,我兒子幫了同學就可以掙來零食,也就是他們太小還不太會用錢。”黃女士說,她看著“小皮球”在戲裡說的那些事,心驚肉跳,“孩子的世界裡怎麼這麼快就出現了‘交易’?”
記者在調查採訪中發現,“小皮球”不僅存在於電視劇中,在真實的生活中,“小皮球”也並不少見,只是程度不同、形式不一。
一周的零食換來了“一道杠”,一個學期的零食是不是能換來“二道杠”
改選中隊幹部是小學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過,這件事卻成了吳女士家的一道教育難題。
吳女士兒子正上小學三年級。去年秋季開學,他所在的班級也要改選。
最初吳女士對這件事並不清楚。她只記得,那一陣子兒子好像突然變得特別愛交朋友,幾乎天天要去超市買零食,然後帶到學校分給同學們。
這樣堅持了一周,一天兒子回家情緒特別低落,原來兒子班裡當天改選中隊幹部,“之前的那個星期他其實是想用零食拉攏同學”。吳女士說,兒子的支持人數雖然增加了,但是仍然沒能擠進前五名(中隊幹部的名額是5個),結果排在後面的幾個候選人就成了小隊長。
孩子氣鼓鼓地把“一道杠”扯了下來,對吳女士說,他們“白吃了我一個星期的好吃的,也不選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