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 |
中評社北京6月11日電/農村“三塊地”改革備受關注。國土資源部牽頭的徵地制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項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已經進入攻堅決戰期。作為重要改革內容之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做了哪些探索?取得哪些成效?遇到什麼問題?記者近日進行了調研。
沉睡的“農地”被喚醒
33個試點共278宗農地入市,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走在浙江德清莫幹山的鄉間小道上,放眼望去,茂林修竹,流水潺潺。好生態帶來好發展,鄉村旅遊在這裡搞得紅紅火火。
從事酒店行業的趙建龍瞄准商機,謀劃在莫幹山鎮建設高端民宿,然而在土地上卡了殼。“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地塊。有家村辦企業倒閉多年,土地一直閑置。但這塊地屬於集體建設用地,按規定,不能從事非農建設。”趙建龍很無奈。
德清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邱芳榮說,當地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銳,現有土地規劃無法滿足經濟發展需求,與此同時,大量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土地處於“休眠”狀態,供需之間隔著制度的藩籬。
苦等兩年多,趙建龍迎來轉機。2014年底,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幕開啟。中央印發了《關於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制度,賦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權能。作為試點之一,德清縣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設城鄉統一的土地交易市場。
“改革是為了讓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國有土地實現同權同價,形成對土地市場的有益補充,催生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國土資源部調控和監測司改革協調處處長王愛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