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網評:日本國內左翼“失聲”的怪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15 00:16:52


  中評社北京8月15日電/網評:日本國內左翼“失聲”的怪象 

  來源:中國網 作者: 文豐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左與右是相對的概念,因此,近來所謂自民黨“獨大”,從該黨外部的政治制約要素考量,其實就是因為日本政壇左翼政黨的普遍式微和失聲,導致日本政治生態畸形發展的後果。

  政治生態自有其運行規律,日本政壇左翼力量何以邊緣化到如此境地,其背後的動因到底如何?在日本當代政治坐標系中,左翼力量為何難與占主導的右翼勢力分庭抗禮,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政治學上的左右概念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進入近代後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無產階級日益壯大。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政治組織也應運而生。進入19世紀後,伴隨著國際工運的迅猛發展,左翼政治團體開始為勞工利益而奔走呼號。曾幾何時,左翼力量被視為現代政治舞台上的一支正義力量,並遍布世界。左翼政黨的力量之源從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來看,正是19世紀末誕生的現代工人階級。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部分知識分子引進西方政治的“左右”觀念,然而,當日本以及西方社會進入到20世紀70年代後,信息革命誘發的第三產業巨大變革,第一產業勞動者(農民)與第二產業勞動者(工人)的人口比例急劇下降。舊式左翼政黨的政治理念是否成為第三產業(服務業)勞動者的自由福音?

  顯然,日本社會與日本政壇的現實告訴我們:並沒有。

  在資本主義各國中,政黨的群眾基礎、意識形態、施政綱領與施政效果(政績)有一個遞進聯動的關係。日本社會進入“一億總中流”時代後,左翼政黨的革命話語與民眾需求脫節,其本質就是意識形態與群眾基礎的背離。為了適應變化,左翼政黨都基本選擇了路線轉向。在其轉向過程中,政治口號對“勞動—工薪”階層的激勵功能急劇退化,並與其他中、右翼政黨政治綱領趨同,這反映了社會各階層利益的總體同質化。

  日本政壇左翼力量的代表——日共的現行綱領也體現了現代日本社會的變遷趨勢,但作為其標誌性的象徵,日共意識形態仍然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一方面,意識形態作為政黨身份“識別碼”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左翼特征;但另一方面,卻導致在社會轉型中無法與社會發展潮流完全契合。除日共外,同為左翼的日本社民黨由於轉型失敗,已經嚴重邊緣化,其政治綱領越來越難以在當代日本社會中贏得“下層”民眾的青睞。更無法像歐洲各國社會民主黨那樣,依然保持較大的政治影響力。

  據本周NHK的支持率調查結果可知:執政兩黨自民黨和公明黨支持率分別為34.8%和3.7%,其他政黨一共11.1%,不支持率高達45.7%。換言之,當前日本政壇政治光譜上的左翼與極右翼(日本維新會)的支持率都低的可憐,兩者在國會選舉中對自民黨的執政地位構不成任何實質性威脅。此外,該調查結果表明,即使在民眾中,自民黨的“不支持率”再高,也無法找到可以將其完全替代的政黨。而民主黨“變天”的前車之鑒,更讓許多人看清了日本政壇上許多所謂的政黨與自民黨不過是一丘之貉,本質上毫無差別。日本民眾十分清楚,任何一個政黨都不具有帶領日本經濟走出低迷狀態或應對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危機的點金手、魔法棒。

  日本政壇左翼“失聲”直接導致日本國內政治力量失衡,政治生態惡性循環: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