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地震發生後生命救援要打好速決戰,那麼震後重建要打好攻堅戰,打速決戰要有爆發力,打攻堅戰偏重於耐力,不論是速決戰還是攻堅戰都需要有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的奮鬥精神。震後重建牽動了無數人的心,災區人民擦幹眼淚,挺起脊梁,擼起膀子重建家園;無數外援人員把震區當家,在條件非常惡劣的環境下,與天鬥與地鬥,用自己的血汗鑄就新的天地,傳頌著許許多多令人贊嘆的奮鬥故事。
在汶川,來自珠海的工程專家張彤被稱為“拼命三郎”,幾乎每天工作到凌晨。援建中,張彤骨折動了手術,右小腿裡夾著一塊鋼板,仍然每天拄著拐杖到工地。在北川,提起崔學選的名字無人不曉。到北川不久,崔學選的身體就出了問題,為了堅持工作,要吃下平常劑量兩倍的藥。北川艱苦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他的病情不斷惡化。同事勸他回山東治療,崔學選左推右拖,就是不肯走:崔學選終於病倒了,彌留之際,仍然牽掛北川。已經無法說話的他示意女兒拿來紙筆,艱難地寫下一行字:“回北川,給孩子(指孤兒姊妹)錢,叫她們(指妻子女兒)去,這事重要。”;為了幫小金縣偏遠貧困的山區修韋秀公路有5位江西人獻出了生命。震後重建的過程是奮鬥的歷程,每一塊磚,每一根木都記錄下奮鬥的痕跡,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將其融與抗震救災中,使此種品格得以延伸和升華,創建的不僅是“速度”,更是“奇跡”。
國外媒體曾憂心斷言,“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中國人用自己的方式解答了這一難題。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優越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在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面前,任何艱難險阻都將迎刃而解! 汶川災後重建取得的寶貴經驗,不僅為中國災後重建提供了借鑒,而且也為國際社會開展災後恢復重建提供了有益經驗和啟示,正如聯合國計劃署南南合作項目專家贊得利卡·威利森所贊嘆:四川的災後重建與發展給全世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