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科研團隊在北京做低溫存儲試驗時,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密封罐漏氣了。
深夜兩點,試驗被迫終止。
在一線負責組織協調工作的項目副總指揮楊小俊睡意全無,連夜聯繫安排將設備送到山東航天電子技術研究所,與負責工程化的專家們一起查找漏氣原因。“試了很多種方案,都還是漏氣。還有4個月就交貨,我們真的有點慌了。”該項目主任設計師張元勛說。
情況緊急,謝更新組織團隊連夜研討,決定把突破口放在密封材料上。第二天一早,楊小俊和張元勛就帶著設備趕往西安具有航天資質的生產廠家,與密封圈研製專家一起重新選材,隨即開模生產。在張元勛他們的盯守下,僅僅3天就把一個月的工作量完成了。經過測試,新密封圈完全符合探測器總體漏率標準。
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的大小跟奶粉罐相仿,總重量僅有2.608公斤,科研人員猶如在“螺螄殼裡做道場”。
團隊成員、博士生王曦說,他關於凡士林的想法就是在這重重限制中被“逼”出來的。
王曦負責的是出水管口的“堵漏”。由於資源的限制,王曦就想在水管封口材料上做文章,有沒有一種材料在登月前是固體,在登月後的溫度條件下就自動融化呢?
蜂蠟、肥皂、動物油,甚至巧克力,王曦找來各種各樣的原材料。2018年那個夏天,在不開空調的實驗室裡做了100多次試驗,終於用凡士林試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