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余秋雨:文化是一場苦旅
http://www.CRNTT.com   2019-11-01 14:49:38


 
  “不避嫌疑地讓散文這種日漸輕俏的文體承載起一些比較重大的心靈情節”

  許多作家、學者的推薦提升了《文化苦旅》的口碑。作家公劉認為,《文化苦旅》“品味之所以居高,不從眾,有魅力,端賴於作者充沛、厚重、成熟的文化感”;王安憶認為,《文化苦旅》“不避嫌疑地讓散文這種日漸輕俏的文體承載起一些比較重大的心靈情節”。美學家蔣孔陽認為,《文化苦旅》“較之某些泛泛而談的思想史或文化史,於我心似乎更有戚戚焉”。文學評論家孫紹振在《為當代散文一辯》中認為,“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出現以後,散文作為文學形式正在揭開歷史的新篇章”;文學理論家樓肇明在《文化接軌的航程》中認為,“余秋雨可能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同時也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散文評論家王兆勝認為,余秋雨的散文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意義:一是在散文中融入了豐富知識;二是散文強烈的文化意識;三是真正衝破了散文文體的“狹小”格局和模式,而賦予了其大氣磅礴的氣象。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散文作家描述了閱讀《文化苦旅》時的震撼。如梅潔在《我讀〈文化苦旅〉——致余秋雨先生》一文中談及樓肇明多次提醒她一定要讀《文化苦旅》。終於,在一次手術後臥床休養時,閱讀《文化苦旅》安撫了她的疼痛,“當我出院以後,肉體生命和文學生命將同時獲得一次新的誕生!”

  對文化的關注是20世紀90年代散文的一大特點。所謂“文化散文”,指的就是那些從個人經驗出發,探討關於文化和生命哲理的作品。《文化苦旅》在某種意義上成為這一散文體式的最佳代言。它不僅對中國文化的命運走向展開思索,而且故事性強,作者把讀者熟悉的文人故事重新加以解讀,非常吸引人。在它的影響下,王國偉等人推出“文化大散文”叢書,先後出版了《湮沒的輝煌》《神聖回憶》《精神守望》《叩訪感覺》等散文集,都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

  《文化苦旅》的暢銷為余秋雨徹底打開了書齋之外的世界,他成了文化名人,身份也多了起來,頻繁見諸報紙、雜誌、電視等各類媒體。但隨之而來的批評和爭議也讓他陷入各種紛繁擾攘之中。《余秋雨:抹著文化口紅游蕩文壇》《余秋雨,你為何不懺悔》等文章和《余秋雨現象批判》《余秋雨現象再批判》《石破天驚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辨》《秋風秋雨愁煞人》《文化口紅:解讀余秋雨散文》等圖書吸引著人們的眼球。當然,其中不乏有理有據的精彩的學者文章,圍繞《文化苦旅》等作品客觀評價余秋雨的散文成就和創作問題,如李書磊的《余秋雨評點》、胡曉明的《讀〈文化苦旅〉偶記》、朱國華的《別一種媚俗》、敬文東的《圓形敘述的黃昏——余秋雨論》等。無論是讚揚還是批判,余秋雨及其散文創作已成為散文研究繞不開的話題。其中涉及的中西文化、知識分子與大眾文化、學者與媒體關係、中國文學作品的海外傳播以及散文創作的自我重複和抒情限度等問題,使“余秋雨現象”折射出當代中國文化的複雜景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