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7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國際應用心理學會主席、法國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娜·羅蘭-勒維在前不久中國心理學會主辦的“抗擊新冠大流行下的國際心理學”網絡論壇上提出,人們面對突然發生的疫情,會經歷6個心理階段:忽略威脅,焦慮和恐慌,憤怒和反叛,逐漸適應,接受形勢,療養和康復。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主任醫師孫偉也認為,疫情期間,焦慮、抑鬱、憤怒、無聊、抱怨等負面情緒都是人們最容易出現的情緒反應,“這些負面情緒一定要適時釋放出來,否則容易導致很多問題”。
情緒是一股能量,不釋放出來就有爆炸的危險
“比起思維,情緒更接近人的內心,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更大。情緒本身就是一股能量,如果不釋放出來,就會像‘炸彈’一樣,有爆炸危險。”孫偉說,“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情緒可以導致臟器損傷——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現代心理學研究則認為,情緒的壓抑可以表現為軀體化或攻擊性。”
孫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軀體化表現為各種軀體不適症狀,最常見的是疼痛,而使用現有醫學手段卻查不出明確的器質性病變。攻擊性常表現在對自己的攻擊或對外界的攻擊。對自己的攻擊可以是身體上的,如劃傷皮膚、以頭撞墻等;也可以是心理上,如無力感、無望感、自責等,嚴重的會發展為抑鬱症。對外界的攻擊形式更為多樣,如批評、謾罵、抱怨、打架等。常見的“路怒症”也是對外界的攻擊性表現之一。“別人開車變道時,沒有開轉向燈,‘路怒症’的人就受不了,非要超車到人家前面猛踩刹車,把人家逼停。這就是因為長時間的情緒壓抑,沒有地方釋放,借這個機會發洩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