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5日電/據澎湃新聞報道,成立於1981年的復旦詩社,至今已走過40個年頭。40年裡,復旦詩社從未中斷,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詩人,是全國最重要的高校詩歌社團之一。2021年5月27日是復旦大學校慶日,也是復旦詩社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日,社團歷屆成員和校友在上海THE PRESS(申報館)舉行“復旦詩派詩歌音樂之夜”,以詩和音樂紀念詩意飛揚的青春歲月。
“全國大學中最早成立的校級詩社”
當晚的紀念活動現場,開場一段1988年復旦“青春不朽”詩會開場白的電台老錄音,把所有人帶回了那個青春飛揚、詩意滿滿的歲月。隨後,傅亮情景再現了當年朗誦許德民的《希望在飛翔》,讓詩歌音樂會的氛圍在一開始就進入了高潮。
1981年5月27日校慶日,復旦大學第一屆“屈原獎”賽詩會在學校最為重要的禮堂上演,現場不僅有一千多名學生觀眾,還吸引到喬奇、朱莎、孫景璐、焦晃等表演藝術家,以及詩人肖崗、萬寧、黎煥頤和《上海文學》《萌芽》《文學報》等刊物的編輯。
一個校園的詩歌朗誦賽詩活動,能夠有如此的規模,吸引到如此多的觀眾,在今天是無法想象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是一個屬於理想主義和詩歌的年代。
學者毛尖曾在《沒人看見草生長》一文中深情描述了1980年代詩歌的紅火。她舉的詩人宋琳的遭遇讓很多同代人心有戚戚:“詩人宋琳,據說二十年後重回華東師大,從學校前門走到後門,只花了十分鐘,這讓他很悲哀,因為以前這段路程,他要跋涉一上午,路上得遇到多少姑娘多少詩人,目標得多少次被延宕被改變!”
復旦大學經濟系1979級本科生許德民,一入校就被學長拉進了系賽詩隊。在第二年舉行的一年一度的賽詩會上,他創作的朗誦詩《心靈的自白》代表經濟系奪得了創作獎第一名。作品針砭時弊,表達了青年人強烈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操,“引起了全場學生強烈的共鳴,朗誦全長7分鐘,其間‘如雷般的掌聲’響了二十多次,最長的一次竟有三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