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兩岸關係的新聞表達中,精確新聞或數字新聞是台灣最常用的,我認為,台灣的民調新聞就是典型的精確新聞或數字新聞,而非構築於大數據基礎上的數據新聞。現在對民調有很多誤解,以為它就是大數據新聞,這是錯誤的。
民調是一種瞭解公眾對某些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意見和態度的調查方法。那麼,台灣的民調是怎樣進行的呢?2019年6月7日,人民日報刊載一則新聞,比較詳盡地報道了台灣民調是如何產生的,具體內容如下:
民調中心的布置很簡約,就是一個大辦公室分成幾十個格子間,每個格子間裡有一台電腦,每位工作人員配一副帶麥克風的耳機。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為了儘可能快速采集到有效數據,民調中心的工作時間均為晚上6時半到10時,以方便聯繫到上班族。通常情況下,民調中心每天上班的員工在30位左右,最多時有50位。地點則選擇在市中心附近,以方便員工回家。
民調公司如何抽樣選擇受訪者?首先,電腦系統會固定電話或手機號碼的開頭幾位。之後,系統會隨機抽取後面的數字。由於系統運行速度較快,當電腦撥打了空號會自動略過並撥打下一個號碼,直到打通為止。撥通電話後,民調公司的話務員會說明緣由,然後詢問被訪者的戶籍,再就具體問題徵詢他們的答案。舉個例子,如果調查的主題是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話務員就會問,如果由某某、某某和某某參選,假設明天就是投票日,請問您比較可能投給哪一位?備選的答案則包括具體候選人的名字、都不支持、還沒決定、無意見等。幾個問題詢問完後,話務員會向被訪者瞭解他的年齡、教育程度、族群、性別等個人信息。
根據統計學的研究,抽樣調查樣本在1068份時,結果誤差可以保持在上下3%以內。例如某位候選人民調結果為35%,實際結果大概率在32%到38%之間。這一結論和人口規模無關。TVBS民調中心負責人表示,如果做1000多份民調,一般需要3天時間。
從上面的報道來看,可知目前的台灣民調與大數據分析是不沾邊的,因此,由民調而形成的新聞就不可能是大數據基礎上的數據新聞,將之當作數字新聞更加貼切。現在,涉及兩岸關係的很多問題,都是由台灣的民調新聞所表述的,信不信兩可,因為所有人都清楚,民調的問題設計引導性太強了。但是不可忽視的是,民調對兩岸關係是有一定影響的,正面的,或者負面的都有。由此推論,數據新聞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也會對兩岸關係發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