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也正因如此,雨果把小說命名為《巴黎聖母院》,而不是別的,例如“鐘樓怪人”或別的什麼。在我看來,小說主人公的命運,或推而廣之,那個時代中人的命運,是與巴黎以及聖母院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大教堂其實也是作品中的一個主人公呢。卡西莫多把吉普賽少女救起,隱藏在聖母院中,憑借著“聖地”的嚴格規約,不讓人把她搶走;在聖母院遭遇圍困時,卡西莫多讓熔化了的鉛液從聖母院頂樓上傾瀉而下,阻止了民眾的攻打;最終,卡西莫多識破了副主教偽善的面目,把他高高舉起,從聖母院的高處狠狠摔下……
雨果曾說巴黎聖母院是“一部宏偉的石頭交響樂,是人類和一個民族的輝煌傑作”“每一塊石頭都充分展現了工匠的奇想同藝術家的天才的完美結合”“這是人類的一種創造,像神的創造那樣威力無窮,豐富多彩,仿佛是從神的創造中竊取了多變與神聖這兩重特征”。
除在作品中細細描寫了聖母院的建築本身,雨果還對聖母院建築的某些裝飾風格提出了批評,並且指出聖母院遭受種種破壞有幾個因素。他是在“七月革命”之後的1831年完成《巴黎聖母院》的。次年,他就寫了篇題為《向破壞古跡的人宣戰》的文章。誰是破壞古跡的人?在他看來,就是彼時的巴黎當局。彼時的巴黎當局要謀劃城市的發展,嫌棄原來老舊的巴黎不好看,要建設一個新巴黎。為實現這個目的,當時巴黎的行政長官奧斯曼提出了一個適應現代化的整體規劃:拆除一些建築。雨果的看法跟當時的長官意志有衝突,他覺得古跡應該保留下來,而不是拆掉。於是,一個作家,就把認真保護聖母院之類的問題特別認真地提了出來。
現在看來,當年的雨果是相當明智的。他提出:“從中世紀藝術遺跡上,可以分辨出三類不同深度的創傷。”第一種,時間,這個好理解,時間會不知不覺地讓建築留下傷害,表面會裂紋滿目、銹跡斑斑。第二種是政治革命或宗教的革新,法國經歷了多次革命,大革命期間對文物的破壞也曾相當厲害,而巴黎公社期間則有好多寺院被燒毀。這些盲目而狂暴的破壞,汹汹而來,撕碎了古建築的華麗外表:拆毀圓花窗,砸爛小雕像……第三就是時尚。雨果認為:時尚正在變得越來越愚蠢可笑,從文藝復興時代種種雜亂無章、一味追求華麗的風尚開始,建築必然走向衰落。雨果甚至尖銳地指出:“時尚的破壞是深層的,它能攻擊藝術的骨架,傷其筋骨,對建築物進行裁割、切削、肢解和殺戮。新的時尚問世,會對建築物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時間和革命卻沒有這種奢望。”
小說《巴黎聖母院》中有句話十分精辟:“一個殺死另一個”,法語為“Ceci tuera cela”。它是什麼意思呢?雨果認為,書籍可能殺死建築,就是說,以前的那些哥特式建築,可能會被後世出現的書本殺死。因為,書的誕生,古登堡的印刷術的發明,文藝的復興,造就社會。而社會的代表性文化載體——書籍會徹底代替石頭建築的教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