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台灣方案中的規制與自治
http://www.CRNTT.com   2023-03-16 00:12:51


 
       三、經濟自治與經濟融合

  經濟是“兩制”台灣方案的另外一個重要面向,其中包括兩個重點:一是如何使經濟在統一的社會變遷中得以穩定運行;二是如何使統一後的台灣經濟與大陸更加融合,這些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同樣面臨對台灣既有經濟制度的保留或包容、調整與改造的選擇性問題,選擇是建立在對現狀充分認識基礎上的施策。就治理而言,可從經濟地位、經濟制度、經濟運行體制及企業等幾個方面來瞭解和分析台灣經濟的特點:

  1、台灣是一個以“台澎金馬單獨關稅區”而存在的經濟實體,它具有單獨的財政稅收體系、金融貨幣體系、經濟運行管理體系和國際貿易體系。這種經濟實體的地位在國際社會得到認同,因而台灣先後於1985年、1991年以“中國台北”的名義加入了亞洲開發銀行(ADB)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等地區性經濟組織,並以“台澎金馬單獨關稅區”名義於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2、台灣經濟制度是以私人資本為主、公有資本為輔的混合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台灣經濟制度自近代以來存在一個演變過程,日據時期是典型的殖民地經濟,攸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如蔗糖產業、外貿等由日本殖民統治者把持,基本就是“國家資本主義”。二戰結束後,國民黨當局統治台灣大致分為兩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1949-1987年,國民黨把日本殖民統治者把持的經濟資源收歸“國有”,到1960年代通過外匯外貿改革,推動外向型出口加工經濟,扶持民間中小企業發展,私人資本得以迅速發展。此時的私人資本主要局限於中小型企業,這與當時台灣經濟規模不大及家族式的企業文化有關,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國民黨當局奉行的孫中山先生“節制資本”思想有關。與此同時,攸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設施或企業,如鐵路、航空、港口、傳媒、鋼鐵、石化、能源等產業完全由“國有”資本掌控進行所謂公營。

  第二個時期是1987年至今,這是一個台灣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台灣經濟經歷了“自由化、市場化”的制度變革。在這次變革中,私人資本的數量和經營領域得到大大拓展,部分“國營”重要產業也經由股份制引入私人資本參與。台灣完成了所有制層面的私人資本主義建構,台灣私營企業受益於經濟全球化逐漸形成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大企業,如台積電、鴻海、日月光、聯電等。與此同時,交通、電力、能源等重要基礎設施或戰略性資源領域依舊由一些“公營”單位主導經營(其中有私營資本股份)。

  總之,經過近七十年的演進,台灣基本上形成了私人資本占主導、公營資本負責基本公共品和部分攸關國計民生行業、較為典型的混合式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