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義務教育歷史教材“去中國化”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23-11-05 00:14:58


“去中國化”數典忘祖,嚴重扭曲台灣學生的認知與視野,影響台灣年輕人的競爭力。
  中評社╱題:台灣義務教育歷史教材“去中國化”分析 作者:陳睿騰(台灣),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華僑大學心理文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廈門國科創新研究院智庫成員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高中歷史教材中“去中國化”手法對青少年身份認同的影響。通過梳理台灣歷史課程大綱與教材的演變,我們深度分析了兩個不同版本教材的敘事方式。研究發現,目前台灣高中歷史教材普遍運用“歷史相對化”、“貶低評價中國歷史”及“從非中國的視角闡述歷史”三種敘事方式,這些手法剝離了台灣歷史與中國歷史的聯繫,使青少年對中國歷史的理解產生誤解,從而削弱了他們的身份認同。這一發現對於加深對青少年身份認同問題的理解,並提出有效推進兩岸青少年交流與理解的建議具有重大意義。

  一、緒論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少年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產生了疑惑。儘管他們生活在台灣,也是華人的一部分,但他們的身份認同感不斷減弱。這一現象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身份認同作為鑄牢民族共同體的核心,是國家統一的基石,決定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之路①。

  針對這一重要問題,學界已經展開了大量研究並取得了諸多成果。這些成果可以概括為兩類,第一類是對“去中國化”手法的研究。這類研究揭示了近十年來台灣歷史教材的編撰變遷,展現了其如何採用“去中國化”的手法②,逐步將台灣歷史從中國歷史中剝離③,進而灌輸給台灣青少年一種錯誤的歷史觀,切斷了台灣與大陸的連續性和不可分割性④。

  第二類是教材研究,包括課程大綱研究和歷史教材研究。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去中國化”手法的具體實現方式。對於課程大綱研究,學者們詳細分析了台灣義務教育課程大綱的變化,如台灣歷史內容的大幅度增加,以及中國史內容的逐漸簡化甚至刪除⑤。這種在課程大綱上的“去中國化”做法削弱了台灣青少年對祖國的認識和聯繫⑥。在歷史教材的研究中,學者們探究了台灣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教材,發現民進黨人士在台灣中小學教科書中,尤其是歷史教科書中,逐步刪除有關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內容⑦,利用“去中國化”手法影響了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⑧。

  儘管已有研究深入剖析了台灣義務教育階段歷史教科書中的“去中國化”手法及其影響,但當我們細緻地考察近十年的台灣義務教育歷史課程大綱和教材時,會發現這些教材在保留中國歷史內容的同時,其敘事方式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具體而言,這些變化包含了哪些新的特點?又如何具體影響了台灣青少年的身份認同呢?這就需要針對台灣義務教育歷史教材的“去中國化”手法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有鑑於此,本文將以台灣高中歷史教材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敘事方式,梳理“去中國化”手法的變化過程和特點。這一研究的目的是提供更深入的理解,以及認識這些手法對台灣青少年身份認同和對中國歷史的理解所帶來的影響,並提出應對策略。

  二、台灣義務教育歷史教材的發展脈絡

  理解台灣歷史教材的歷史變遷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直接反映了台灣歷史教育的發展趨勢和現狀。然而,要全面理解這種變遷,僅僅探討歷史教材本身是不夠的,還必須考察課程大綱的發展進程。課程大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指導,它決定了教材內容的方向和範圍。因此,有必要分析台灣歷史課程大綱的發展進程,以進一步探究影響歷史教材變遷的關鍵因素。

  (一)課程大綱及其發展進程

  “去中國化”現象首先是從課程大綱開始,影響歷史教材中的中國歷史敘事架構。課程大綱是按階段逐漸發展的,在不同時期都有所變化。不同的課程大綱會對歷史教材的章節結構產生影響,因此,理解課程大綱的發展歷程至關重要。課程大綱又稱為“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考試評價和課程實施管理的基礎。課程大綱涵蓋了課程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學業品質以及課程的實施等關鍵方面。

  為了理解課程大綱的發展,必須瞭解台灣義務教育政策的變遷。自1945年以來,台灣義務教育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國民黨接管台灣至1967年,義務教育年限為6年;第二階段從1968年至2013年,義務教育年限延長至9年;第三階段從2014年至今,義務教育年限進一步增至12年,隨著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課程大綱的規範範圍也從僅涵蓋小學擴大到高中所有階段的教材。

  課程大綱在結構上分為總綱和領域綱要。總綱明確了義務教育的總體目標,而領域綱要則細化了各個學科領域,包括語文、歷史、數學、地理和公民與社會等主要科目的預期教學目標。總綱是所有領域綱要的基本原則,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況,例如某個課程領域的綱要與其他領域的原則不同。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頒佈的“98課程大綱”,由於政黨鬥爭,歷史課程大綱未能通過,衹能依據之前的“95暫行綱要”(2006年頒佈)進行。因此,本文僅討論歷史課程的大綱。

  課程大綱的演變過程可以分為五個主要階段:

  1.“統編本”時期,從1945年收回台灣開始,一直到1999年,這個階段的課程大綱從中華民族的視角來詮釋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

  2.“88課程大綱”時期,從1999年到2006年,此階段的課程大綱以中華民族的視角來闡述台灣歷史。

  3.“95暫行綱要”時期,從2006年到2012年,此階段的課程大綱開始轉變,採用了一個非常小的切入點,也就是“台灣人”的視角,嘗試重新描繪中國和台灣之間的歷史聯繫。

  4.“101課程大綱”和“104課程大綱”時期,從2012年到2019年,課程大綱的主要內容是以“台灣人”的視角來講述中華民族的歷史。

  5.“108課程大綱”時期,從2019年至今,這個階段的課程大綱以“台灣人”的角度講述台灣歷史。

  在上述五個階段中,“101課程大綱”和“108課程大綱”之間的差異最為顯著。本文接下來將會比較這兩個課程大綱的異同,以闡明為何選擇基於這兩個課程大綱撰寫歷史教材。

  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其任期內頒佈了“101課程大綱”,其目的是糾正前兩個階段課程大綱中對中華民族歷史的逐漸淡化。儘管“101課程大綱”同“95暫行綱要”一樣,都採用了“主題式”的框架,但它重新採用了編年體的方式來描述中國歷史,這是中國史的主要敘事方式,例如,在第一單元第三主題“鄭氏政權統治時期”的說明1-1中要求“闡述鄭成功參與反清復明運動和攻取台灣的過程,並進一步描述鄭氏三代忠於明朝永曆皇帝,以及其在統治期間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建設”。⑨

  馬英九在成功連任後,繼續推動實施“104課程大綱”,使歷史教材全面回歸中國史。這使得歷史教材中關於中國歷史的內容大幅增加。例如,在第二單元第三主題“開港以後的變遷”中,“說明1-3”中要求歷史教材“闡述清朝在台灣進行的現代化建設,比如電報、教育和鐵路等,這些改革使得台灣成為了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份”。⑩

  “108課程大綱”是在蔡英文執政期間頒佈的。相比於“101課程大綱”和“104課程大綱”,這一課程大綱全面更新了主題,並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例如,第一主題的“說明”是“誰的歷史?誰留下的史料?誰寫的歷史?”。這一框架使得歷史教材僅關注台灣史,而完全忽視了中國史。再例如,第二主題的第二“專案”是“移民社會的形成”,其中的第一“條目”是“早期移民的歷史背景及其影響”。⑪這種改變將歷史焦點從鄭成功治理台灣轉移到了移民群體,淡化了鄭成功作為民族英雄的歷史評價。在這個框架下,中國史被置於東亞史的範疇中進行講述。由於這一課程大綱的激進性,所以受到兩岸學界的猛烈批評。⑫

  (二)義務教育歷史教材的選擇

  課程大綱是決定歷史教育內容和範圍的關鍵因素,但真正傳遞給學生的資訊,更多的是通過教材的選擇實現的。因此,在詳細瞭解了課程大綱的發展之後,接下來要說明本文選擇台灣義務教育歷史教材的情況,以便進一步深入探討台灣歷史教育的變化情況。

  由於“104課程大綱”和“108課程大綱”在講述主題和方式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本文將選擇基於這兩個課程大綱編寫的高中歷史教材進行分析。教材是用於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材料,主要包括以文字和圖片為主的教科書,以及配套的圖冊、講授提綱和教師教學用書等輔助材料。這些材料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知識技能的發展。本文所討論的歷史教材包括歷史教科書及其配套的圖冊和教師教學用書。

  義務教育階段包括中小學階段,但本文選擇關注高中階段,理由有兩個,首先,高中階段的學生在思維上較為成熟,受到教材影響更為深刻。此外,這一階段學生為了升學考試,會反復接觸教材,從而受到更深遠的影響。其次,高中階段的歷史教材在敘事上相較於小學階段更為詳細,且具有更為明顯的史觀塑造痕跡,對這個階段的學生產生更深刻而不易改變的影響。

  要從歷史教材中理解其內容如何體現課程大綱,還需要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年份,本文選取的是2017年和2021年這兩個年份,主要原因是這兩個時間點分別處於兩個課程大綱的實施期。基於這個考慮,我們選擇了在年份上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出版社。隨著課程大綱的發展,教材編寫逐漸向民間出版社開放,教材市場主要由翰林、龍騰、南一和正中等知名出版社主導。在2017年和2021年期間,翰林和龍騰兩家出版社的市場活躍度最高,市場佔有率達到約30%,⑬在高中生群體中產生了最廣泛的影響力。

  第二個考慮因素是教材案例的代表性。鑒於教材內容繁雜,可以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分析。通過分析高中歷史教材中的代表性案例,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去中國化”策略如何通過歷史教材對青少年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將特別關注歷史教材中的三個典型案例:民族英雄鄭成功、台灣現代化之父劉銘傳,以及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抗日三猛”,原因如下:

  首先,鄭成功是早期來到台灣並大力開發的重要人物。正因為有了鄭成功在台灣的開發,後續才有更多沿海省份,如閩、粵等省的漢人不斷遷徙至台灣,並在此安家立業。要探討台灣社會的發展,我們不能迴避這位開墾台灣的先鋒人物。這段歷史是台灣開發史的重要部分。

  其次,劉銘傳在洋務運動時期被任命為台灣巡撫,成為推動台灣現代化的關鍵人物。他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包括鐵路、通訊和工業等方面的發展,為台灣的現代化作出了重大貢獻。這是台灣在整個中國近代史中的現代化進程的重要事件。

  最後,“抗日三猛”在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積極起義抗日,堅決主張回歸祖國,拒絕接受日本文化的同化。這是台灣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代表性歷史事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