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也要“入鄉隨俗”
站在肯尼亞這片土地上,才能真正體會到這裡的人民有多不易。
水電不足、蚊蟲叮咬、黃蜂侵擾、毒蛇出沒……艱苦的條件並沒有勸退熊友才和他的團隊。在他看來,吃點生活上的苦沒什麼,最擔心的是在中國已然滿載美譽的地膜,跨越萬里來到非洲,能不能繼續發揮作用。
盛夏的肯尼亞,酷暑難耐。團隊不敢歇氣,爭取到一片坡耕地作為試驗田。他們用兩個星期的時間將遍地的草拔掉、石頭撿完、灌木清理乾淨,平整出10畝田地用於試驗研究。
一切準備就緒後,地膜便能“下地”了。大夥兒把地膜鋪設在試驗田間,期待著它的成效。
沒想到,一開始就遭遇了“下馬威”。
中國西北的紫外線已經很強了,但位於赤道地區的肯尼亞,紫外線和地面溫度更勝一籌。地膜在這雙重侵蝕下,不出三天就出現了局部溶解和破損。
“人到了新環境都需要時間去適應,何況一張小小的地膜呢?”團隊成員、蘭州大學生態學院博士生梅福建語氣鏗鏘,“人要入鄉隨俗,地膜也要!”
團隊經過集思廣益立刻想出了好辦法,決定對地膜材料進行改良,包括採取增加碳粉等措施,提升其耐紫外輻射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