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一個中國科研團隊和一個非洲國家的十二年
http://www.CRNTT.com   2023-09-22 11:48:42


 
  “我們國家的農民,一般工作到下午兩點多就下班了,但熊教授他們能從早上八點一直忙到晚上六點。大家都很驚訝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不知道累嗎?”韋斯利聳了聳肩笑起來,又情不自禁地竪起大拇指。

  科研人用堅守“澆灌”荒涼

  好消息出現在2012年1月,玉米第一個生長期結束。

  在肯尼亞卡圖馬尼試驗基地,熊友才團隊使用壟溝覆膜技術培育出來的玉米,每株都有2米多高,果實也結得又多又大;而在不遠處的農田,使用本土栽培方法的玉米,卻只長到1米左右。

  強烈的反差引起廣泛關注。

  這次試驗後,前往基地觀看的政府官員、農技人員、農戶、學生絡繹不絕,將近兩萬多人參觀學習了壟溝地膜覆蓋技術。而經過2012年—2014年的大田試驗,覆膜處理的玉米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翻幾番的態勢增長。

  在肯尼亞試驗大獲成功的壟溝地膜覆蓋技術,最初在我國黃土高原推廣應用時,遇到的難題其實一點也不少。

  千溝萬壑的地形,乾旱少雨的氣候,因循守舊的觀念,無一不制約著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的發展。千百年來,這裡的農民一直過著靠天吃飯的苦日子,卻又固執地堅守著老思想。

  貧瘠的土地種不出玫瑰,科技人的堅持卻足以“澆灌”荒涼。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蘭州大學教授趙鬆齡帶領研究團隊在甘肅省定西市唐家堡進行田間試驗,第一次嘗試將聚乙烯薄膜鋪到田地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