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3月25日電/據法制日報報導,對於安徽宿州73歲的張大爺來說,去超市購物必須帶的不是購物袋,而是老花鏡。
“很多食物標簽上的字太小了,有些商品就巴掌大小,配料表、廠商、批號等各種信息擠在一起能有好幾百字。配料表我不會看,就想看看什麼時間生產的,保質期多久,結果後面寫著‘見袋身’。”張大爺告訴《法治日報》記者,有好幾次,他都因為看不清標簽上的字跡,向超市工作人員或其他顧客求助,“而且不是大包裝的商品標識文字就大,有些商品雖然體積大,但標識文字可能比小包裝商品還要小”。
“建議進一步規範食品標簽,統一標注方式,讓消費者特別是老年人能夠找得到、看得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全國人大代表提交了《關於規範食品標簽,統一標注方式的建議》。
生產日期難以辨認
食品外包裝上的標簽是它的“身份證”,它所記載的生產廠家、生產日期、保質期、配料成分等信息,是消費者選擇商品的一個重要依據。相關信息標注得清晰、準確,消費者購買、食用時才能心裡有底。
記者在近日調查時發現,除了字密又小,食品標簽的標注還存在諸多問題。
3月13日,記者來到位於天津市河東區的一家大型連鎖超市,一款牛板筋的包裝上寫著“生產日期:見包裝上標示”,但翻看幾遍後都看不到蹤跡。在超市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記者才看到商品靠近左上角的位置用很小的字印著一行數字,還得找准角度才看得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