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歸僑總會的梁披雲先生。在澳門數以萬計的社團中,澳門歸僑總會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成立於東南亞國家反華浪場之後的1968年,有一批歸僑回國,建立了華僑農場,有的留在港澳,有的去了美國等。被迫離開印尼的華僑領袖(福建籍)梁披雲到澳門後成立了歸僑總會。梁披雲,學名梁龍光,又名梁雪予,1907年出生,早年就讀集美中學,東京早稻田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惠安縣長,參與19路軍反蔣抗日的“福建事變”,1928年出任廈門《民國日報》的編輯。1934年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擔任《益群報》總編,創辦《蘇東月刊》,1949年還擔任過福建省的教育廳廳長。因其弟梁靈光為新四軍高級幹部,遭國民黨追殺後經香港轉往東南亞謀生。1960年代印尼蘇哈托發起排華事件(九二0),梁披雲等遷到澳門。筆者曾去梁披雲家裡拜訪,當時去談的是關於澳門歸僑總會的看法。
澳門很小,走遍大街小巷很容易,也就是因為熟悉澳門地理,1989年澳門舉行慶祝林則徐巡視澳門150周年學術活動時,我不知寫啥論文,就在澳門地圖上手繪了林則徐在澳門的路線圖,在會議舉辦前夕在《澳門日報》刊發出來,引得來澳參加會議的學者的好奇,表示也有照此路線走一趟。
生活在澳門小城裡,如同在廈門生活久了,大家都會有感情,社群聯繫十分緊密,一起參加社團活動,一起喝早茶、一起喝下午茶,進而擁有了一群好朋友,也許可以從中獲得澳門大小事變化的信息。澳門教堂、廟宇、博物館多,從中可以瞭解澳門豐富多元的歷史與人文情懷。
澳門很小,歷史很豐富,五百年滄桑風雲,轉眼而過。但有一句話一直很感動我,“回顧是一條回家路”。有幸跟隨李成俊先生赴黃帝陵祭祖,有幸細讀他的《待旦集》,以及曾經做過口述歷史而一直未發表過的一些故事,這位曾經是東江抗日游擊隊裡的一位文書,他的身上有許多來不及問及記錄的歷史。
雖然很難將自己看到的、經歷的過往詳細記錄下來,但瞭解港澳的歷史、社會變遷,有助於我們面向未來,更好治理好港澳,真正發揮“一國兩制”示範作用,真正達到兩岸完全統一的歷史重任。
(本文作者楊仁飛現任廈門市台灣學會副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