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生豬產業正在逐漸向區域外轉移,而廣西賀州正成為新的生豬產業聚集地。歲末年初,賀州啟運冰鮮豬肉供港。圖為剛屠宰出車間的豬肉,需要進凍庫急凍排酸。香港文匯報 |
高影凝介紹,近兩年賀州生豬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當地積極推動新建擴建畜禽生態養殖場建設,充分利用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等專項資金,加速構建現代化的畜禽養殖、動物防疫及加工流通體系,對養殖戶給予保費補貼,降低養殖風險,持續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確保畜牧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智能化養殖 實時監測精準調控
此外,賀州組織縣(區)鄉鎮兩級官方獸醫對屠宰生豬開展檢疫,利用動物檢疫協檢員和獸醫衞生品質檢驗員協助官方獸醫檢疫,對供應大灣區的生豬及生豬產品全面強化規範檢驗、藥物殘留檢測等措施。
報記者瞭解到,京基智農賀州生豬養殖項目此前已在國家級無疫小區現場評審會順利通過,一、二期總產能60萬頭,已基本實現滿負荷生產,目前正積極開展生豬供港資質認證,帶動賀州市當地生豬產業鏈發展。
為確保順利獲得供港備案資格,該項目配套國際先進的污水處理工藝設備,處理後達到農業灌溉水質標準可循環利用;糞便處理採用先進的立式好氧發酵罐技術,生物發酵後產生高標準有機肥可打包出售或散裝還田利用;所有豬舍配套國內領先的初效空氣過濾和噴淋式廢氣消納設備,淨化進出豬舍的氣體,確保每一頭豬的健康。
京基智農的樓宇聚落式自繁自養疊加“6750”生產模式,實現閉群生產、全進全出,有效控制“非洲豬瘟”,並應用智能化養殖管理系統,實現對豬的生長環境和健康狀況的實時監測和精準調控。
所謂“6750模式”,即每條生產線配備100頭曾祖代種豬、650頭祖代種豬、6,000頭二元母豬等,實現原種豬—種豬—育肥或原種豬—種豬—仔豬的閉群繁育及高效批次化生產。也就是說,供港豬從仔豬出生到屠宰完成都不會出養殖場,且每天均處在嚴格的疫病防控和品質管控之下,實現從仔豬到餐桌豬肉的全程可溯源。
養殖選賀州:地處灣區1小時經濟圈
因“大灣區限制城區周邊建屠宰廠,以及禁活豬長途運輸對環境的影響而改為直接採購冷鮮肉”的新政,洲際公司從廣州番禺搬遷至廣西賀州並投資1.4億元人民幣升級重建,正是當前一批珠三角生豬企業加速向廣西賀州轉移的一個註解。
那麼,為什麼紛紛選擇了賀州?
賀州站開通 直達西九龍客運
賀州洲際食品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修尚表示,首先,客觀上,賀州所具備的區位優勢,產業轉移首先考慮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賀州地處桂東,與廣東接壤,到省會城市南寧算不上方便,但到廣州、深圳卻十分便利,在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經濟圈輻射範圍內,且賀州至大灣區核心城市日均開行動車約一百班次。而隨著廣西連接廣東的第九條高速公路連賀(連山—賀州)高速,以及賀州站開通直達西九龍的客運業務,賀州與大灣區核心城市群更加緊密相融,更加有利於企業產品快速運往大灣區市場,便於企業開拓更廣闊的市場。
其次,主觀上,賀州積極主動推出一系列措施,形成了政策優勢。在產業承接上,賀州出台了一系列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的優惠政策,將供港澳蔬菜和供港豬發展納入建設廣西東融先行示範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戰略腹地先導區的內容,成立了供粵港澳蔬菜(包括生豬)工作專班。
第三,賀州具備良好的資源優勢,是廣西首個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且勞動力資源充足,土地價格也較為便宜。
【特稿】循環水養好魚 南鄉鴨香味濃
足足601個直徑八米的藍色大圓筒,在賀州平桂區的山林間整齊地排列著,這是一個陸基漁業生態養殖產業示範區—魚躍天下。項目負責人胡曉鋼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示範區以禾花魚、白鯽魚等淡水魚養殖、魚苗繁育為主導產業,一期面積155畝,累計投資4,712萬元(人民幣,下同),2024年出產1,200噸商品魚,全產業鏈總產值5,000萬元,是目前廣西單體規模最大的陸基圓池養魚基地。
據悉,示範區養殖模式採用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系統,由圓池、增氧、進水、排污和尾水處理五部分構成,可實現多種淡水魚高密度養殖,1個直徑8米、深1.5米的養殖圓池,年產商品魚2噸,相當於1畝傳統魚塘一年產能,比傳統魚塘養魚效率提高13倍以上。而且不受傳統養魚對河流、池塘的限制,能依不同地貌建立養殖場,在水源充足處即可,如老柱村的荒沙地、桉樹地經改造後成為養魚基地。同時有效控制成本,陸基圓池養殖餵料精準,飼料系數同比傳統養殖降低20%至40%,成本更低,且從魚苗投放、養殖管理到成魚捕撈節省人工,一人能管護30個圓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