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們說:破除這道“魔咒”,亟需把和平年代選人用人的“打仗標準”立起來。
今天沒打仗,打仗標準在哪裡?記者追尋著答案,從將軍到士兵,紛紛勾畫著心目中打仗型幹部的“標準像”——
有的說,未來打的是信息化戰爭,懂信息化應該是首選項;有的說,我軍使命任務不斷拓展,完成重大軍事行動的能力最關鍵;有的說,新時期對部隊裝備、人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管理能力應往前放;有的說,現代戰爭對抗更加激烈殘酷,選用幹部還要看意志品質、戰鬥精神……
雖然一千個人口中有一千個“打仗標準”,但官兵們都普遍認同這樣一個觀點:“打仗標準”不能虛化,應該有起碼的台階和門檻——
比如,沒當過飛行員,怎麼能當航空兵師師長?沒當過艦長,怎麼能當艦艇支隊支隊長?沒當過導彈營長,怎能當好導彈旅長?一天營連長都沒當,豈能當好團長?再比如,非戰爭軍事行動、軍事演習等任務都完成不了,怎麼指望他打勝仗?
“部隊首先是戰鬥隊,‘打仗標準’絕不能是一筆糊塗賬。”海軍某驅逐艦支隊政委翟永遠認為,即便是沒打仗,也要有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硬杠杠。
翻閱各部隊出台的各種幹部選用舉措,記者看到了這樣一些“高頻詞”:任職資格、基層經歷、軍事素質、能力模型、重大任務表現……
梳理這些關鍵詞,南京軍區一位領導感慨:“說一千道一萬,你幹什麼就得有幹什麼的‘兩把刷子’。你有沒有這‘兩把刷子’,大家的眼里和心里是雪亮的。”
選賢任能,關乎事業興衰。越是位高權重,越是要時時掂量手中的用人權,保持一種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和警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