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該團保障處領導看來,部分官兵之所以不愛吃野戰食品,與官兵吃得次數少,從身體到心理上都不適應有關。據了解,按照過去的規定,野戰食品購置費用從官兵夥食費里出,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不是特殊情況,部隊不會專門組織食用訓練,導致大家對野戰食品的口味、種類搭配、食用方法等並不熟悉,影響了官兵對野戰食品的適應程度。
經相關部門測試,野戰食品有熱量高、易攜帶、營養均衡等特點,符合戰場需求,但是在口味與多樣性方面的確比不上傳統熱食。到底是口味重要,還是功能重要?對於這一點,在部隊官兵中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野戰食品在戰場上,快速有效供給能量是最重要的事,口味過得去就行。某旅下士趙飛參加過多項重大軍事任務,野外生存經驗多,他講述了自己在一次野外生存訓練中的切身體會。叢林之中,只有在特定的補給點才能找到少量野戰食品,其他的要靠捕捉動物、采集野果收集。有時幾天吃不到東西,抓到一只野兔,處理完之後,還沒烤熟,就被咽到了肚子里。如果此時找到野戰食品,簡直是個寶貝,吃一頓能頂很長時間。
另一種觀點認為野戰食品的口味也很重要,不可忽視。這一觀點得到了某團參加過實戰的老戰鬥英雄的支持。他回老部隊作報告時說,當時部隊持續作戰20多天,部隊攜帶的壓縮幹糧因含水量少、口感差,吃到最後難以下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隊戰鬥力。
改革探索
如何讓野戰食品符合戰場需求
●供應方式由部隊自購改為上級配發
●野戰食品適應性訓練科學展開
●針對不同任務研製專用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