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殲16更換相控陣雷達。 |
以上三種干擾模式很少獨立運用,根據近年局部戰爭的經驗,即使是美軍只要面對稍有組織的對手時都需要將三種形模式結合起來使用。另外隨著軍用無人機的興起,無人電子干擾機也被作為一種成本低、覆蓋範圍廣、留空時間長的補充手段和其他模式配合。
目前我軍對地突防的主力蘇-30MKK和殲轟-7A都有較為完善的自衛干擾手段。前者除了使用較老的俄制L005系列吊艙之外,近年來隨著國產彈藥加改裝工作的進行,還可以使用國產KG600智能自衛干擾吊艙,使其在演習中面對先進地導系統時的生存能力成倍提高。
相對自衛干擾吊艙,對性能要求更高的伴隨干擾設備一直是我軍弱項,直到2007年海軍型殲轟-7/7A才開始掛載國產伴隨電子干擾吊艙公開亮相。左右兩邊的吊艙在下部天線外形上有所區別,推測一個可能用於接收對方信號,一個針對信號製造對應頻段干擾。
值得注意的是,空軍的殲轟-7A從未掛載過該型伴隨干擾吊艙公開出現,一直使用不具備編隊掩護能力的KG600型自衛吊艙。這既說明國產第一代伴隨干擾吊艙用於環境複雜的陸上突防作戰性能仍顯不足,也說明空軍在“飛豹”的使用定位上也不強求強行突防能力。
伴隨干擾機雖然載荷要比投彈前的突防機輕一些,但由於它們是機群中最為深入敵火力範圍的,還要全程主動“開嘲諷”掩護突防機群,所以面對的危險也是最大的。因此伴隨干擾機必須有足夠的機動性(增推版“太行”恰逢其時)、航電和武器保證自衛性能。
由於載機供電系統局限等原因,“飛豹”掛載的吊艙在持續無故障工作時間、功率峰值、使用模式和智能化程度上,而且這種吊艙的使用還會影響機載火控雷達的部分功能,這也是目前殲轟-7A在掛載電子戰吊艙的同時很少掛載其他精確制導武器的一個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