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殲16戰機地面測試照。 |
而隨著國產第二代殲-11系列——海軍的殲-15和空軍的殲-16開始研發,由於兩者機體空間更加充裕,機動性能又遠超過“飛豹”,並且在機體大部分結構上有著改裝的共通性,這才有條件將兩個項目“合二為一”,統稱為“空海軍特種飛機項目”,節省了科研力量。
雖然殲-16已經開始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但其電戰型的雷達罩外形和殲-16明顯不同,和殲-11D的向上傾斜的設計還正好相反。這說明其雷達型號很可能也有所不同,參考EA-18G具備主動電子戰能力的APG-79雷達,殲-16電戰型的雷達可能也具備這一重要功能。
讓出的機頭空間,能夠使電戰型加裝更多設備,特別是完善的無線電信號收集分析設施,這是伴隨干擾機不同於掛吊艙客串戰機的一大特征。雖然仍採用串列雙座布局,但電戰型的後座飛行員應是專門的電子戰軍官,需要“專用座艙顯控布局及控制邏輯設計”。
該機外觀上和殲-16的另一個區別是取消了機身右側的航炮,節省的空間同樣用來布置設備,這也是各國蘇-27系列中第一款沒有航炮的型號。雖然保留了空戰能力,但和EA-18G一樣,電戰型的空戰能力完全是用於自衛,將該機用於奪取制空權作戰是不明智的。
而在機腹中線和機翼內側掛點分別攜帶電子干擾吊艙之後,殲-16電戰型還可以利用進氣道下方和機翼中段掛點攜帶4枚鷹擊-91反輻射導彈(在高威脅環境下,其中兩個掛點可以換用霹靂-15超視距空空導彈),外側掛點還可以使用霹靂-10格鬥空空導彈自衛。
和EA-18G一樣,殲-16電戰型翼尖也掛載一對電子戰吊艙。不同於蘇-27/30掛載的L005,電戰型的翼尖吊艙形狀細節酷似EA-18G的ALQ-218,也有寬頻信號感知和識別功能,僅上表面的4片無線電信號接收天線的外形和排布不同,這是載機氣動布局不同導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