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巨軟件規模系統研製”的殲-16電戰型除了需要在進攻作戰中對各式防空系統壓制干擾之外;由於美軍習慣通過數據鏈進行高效費比的多平台隱蔽精確打擊,因此在攻勢防禦作戰中,對其JTIDS這類數據鏈的積極干擾(儘管很難)很可能也是它的重要使命。
另外電戰型機身上其他一些天線布局也有不同於殲-16的特點。例如其將殲-11B/殲-15背部的無線電羅盤天線這一傳統設備恢復(殲-16/殲-11D均取消),目的很可能是考慮一旦機載電子戰設備工作時影響飛機導航系統,也能夠有備份設備保持正常航向。
另外進氣道側面加裝了一對天線,儘管位置和蘇-27的側向雷達告警天線相同,但是沒有整流罩,很可能是用於輔助無線電射頻精確測向。從電戰的諸多細節設計中,能看出科研人員努力讓這只“雛鷹”從一開始就更完美一些,盡可能拉筋中美這一領域的巨大鴻溝。
當然,平台乃至部分硬件性能上殲-16和F/A-18F的各有所長,並不能掩蓋國內在電子戰飛機頂層設計能力和系統整合經驗上存在的差距。由於國內機載電子戰設備極少有實戰經歷,難免使得殲-16電戰型的一些最需要實戰檢驗的設計理念,只能靠演習經驗推敲。
但是也無需為此妄自菲薄,在這個領域,美軍幾十年一次次在面對“薩姆”系列的實戰中才運用到如此爐火純青。認清客觀差距,瞄准自身需求,以殲-16/15S電戰型這個絕對不低的起點開始獨立探索發展,中國預警機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國電子戰飛機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