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職業軍事教育十分重視“通才”能力的培養,在多年的改革實踐中,形成了聯合教育的發展模式,要求院校培訓的內容不能僅限於本軍種和單一專業,而是要拓展到多軍種及更加廣泛的領域。因此,在美軍中有“西點無專業”之說。此外,美軍還要求各中、高級院校裡,來自外軍種教官的比例不能低於8%和40%;本軍種學員的數量則不能高於總數量的60%。這一教育模式,不僅為美軍軍官培養戰略思維能力,營造了“聯合”的氛圍,也為不同軍種的教官、學員互相協作、共同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為提升職業軍事教育的質量,美軍還致力於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官隊伍。美軍認為,軍官能力素質提升的關鍵在培訓,而培訓的關鍵在教官,只有選派那些最優秀的軍人進入院校任教,才能造就出更多高素質的軍事人才。為此,美軍利用人才資源的優勢在全軍範圍內選拔教官,同時制定了嚴格的選拔標準。美軍要求選拔的教官必須要專業對口,並具有相應的部隊工作年限和任職經歷。例如:中級院校教官應有12年以上的服役經歷,並要擔任過營級指揮官或旅級司令部參謀等職務;高級院校教官的服役年限要在18年以上,有擔任過旅、師級領導職務和在軍以上司令部機關工作的經歷,同時要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具有實戰經歷,在戰爭中有過出色表現的軍官可以優先選派。
此外,美軍在長期的教育改革實踐中,還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軍官輪換交流制度。美軍認為,如果一件事情熟悉到閉著眼睛都能幹,那麼剩下的就全是惰性,沒有創造力了,對事情越不了解,工作中就越小心,成效也越高。美軍西點軍校研究也表明,具有多種崗位任職經歷的軍官與任職經歷單一的軍官相比,素質更全面,適應性和創造性更強,發展潛力也更大。
因此,美軍規定軍官在一個崗位的任職時間通常為2年~4年,最長也不會超過6年。進入院校擔任教官的時間更短,任職期滿後,大多數教官必須離開教學崗位到部隊任職,同時,一批新教官將補充進院校。這種定期崗位的輪換,不僅為院校輸送了新鮮血液,也為部隊提供了複合型人才。美國許多軍事家和將領都經歷過院校、部隊任職崗位的輪換。如“海權論”的奠基人馬漢,曾是海軍學院的一名教授;麥克阿瑟擔任過西點軍校的校長;海灣戰爭時多國部隊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美軍參聯會前主席馬丁·鄧普西都有在院校從教的經歷。
總的來看,美軍改革走的是一條從戰爭中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再依據經驗確定轉型方向,設計未來戰爭的道路。美軍沒有指望通過一場“畢其功於一役”式的改革,實現全面的變革,而是採取了細水長流,逐步突破的常態化方式,並始終把提升戰鬥力,打贏下一場戰爭作為根本目標,確保了改革的穩定、有效和可持續性。(作者:張玥——單位: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