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的話語策略與邏輯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24-12-27 00:17:31


  中評社╱題:美國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的話語策略與邏輯分析 作者:葉正國(武漢),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副教授、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澤宇(武漢),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研究助理

  【摘要】台灣問題的實質是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近年來,美國不斷對台灣問題進行“國際化”操弄,主要運用“去主權化”、“超主權化”、“他主權化”和“類主權化”的話語策略,塑造競爭格局、渲染產業安全、強化認知偏見等成為其實踐邏輯。而美國對台灣問題與香港問題、涉藏問題、南海問題“國際化”等雖然在目標、手段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在意涵和內容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對此,中國應全面評估美國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的演進趨勢,提升法律鬥爭能力,掌握涉台的國際話語權。

  近年來,美國認為中國是其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不斷對台灣問題進行國際化操弄。①雖然其表面淡化“台灣地位未定論”等實體性法理叙述,但在方法論層面構築新的規則話語,以強化台灣問題作為中國內政的否定性叙事。同時,蔡英文、賴清德當局亦著重通過國際路徑推動“法理台獨”,使得近年來台海方向不確定不穩定性增多。鑒於此,本文嘗試在提煉其話語策略和實踐邏輯的基礎上對比分析,從而廓清美國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的主要方式。

  一、美國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的話語策略

  受制於作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的一個中國原則,美國不能明目張膽干涉中國內政,衹能將台灣問題操弄為全球性議題,從而在現有國際法體系之外另搞一套所謂的“規則”。台灣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早已被置於中國主權管轄之下,台灣問題的實質是維護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問題。②然而,近年來美國圍繞主權議題操弄台灣問題“國際化”,整體來看主要有四種話語策略。

  (一)去主權化

  去主權化是指繞開一個中國的主權框架,藉助國際社會主流的價值敘事等,炮製、偷換或泛化兩岸關係的各種議題,從而將台灣問題轉換為其他國際焦點。

  近年來,美國及其盟友逐漸形成了如台海和平、民主、航行自由和互惠合作等叙事範式。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脫於現有國際法體系,正在嘗試采用各類“去主權化”的叙事將其掩蓋,忽視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的國際法律準則。美西方國家多次以“航行自由”為名派遣軍艦過航台灣海峽,將其定為所謂“國際水域”,模糊化處理中國的主權及主權權利,淡化其對中國國家統一的負面影響。除共同捍衛所謂民主價值觀話語外,美西方國家的部門首長、議員甚至議會代表團等近年來不斷竄訪台灣,所打的旗號還有促進兩地交流以及貿易、科研和產業合作等慣用表達。據此,部分國家的立法及行政機構也都相繼以準官方甚至官方的形式,通過聲明、軍演、竄訪等方式加強同台灣之間的實質性關係。如2021年立陶宛批准台灣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理由是“相信立陶宛和台灣之間,在經貿、產業、科技等領域,都有更多互惠合作的空間”;2023年德國以“加強同台灣在科學研究等領域的合作”為由派遣其教育研究部長斯塔克瓦茨格竄訪。

  在美國推動下,民進黨當局為“倚外謀獨”,密切配合美國涉台的去主權化叙事。如賴清德在台灣領導人選舉獲勝後稱,“在民主與威權之間,台灣堅定守護民主,捍衛和平”,呼籲“世界民主政府”團結一致對抗“威權主義擴張”,認為台海和平問題不是台灣單純與中國的問題,已經是一個“值得被廣泛關注”的國際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當局近來愈加重視“台獨”的海洋叙事,試圖組建以自由民主為紐帶的“海洋民主同盟”。

  (二)超主權化

  超主權化是指頻繁在各類國際會議、國際組織和國際場合設置涉台議題予以炒作,製造台灣問題屬於全球性或區域性議題的假象,誤導國際社會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律認知。

  拜登政府試圖將美台“雙聯盟”構架打造為美國對台政策新的“雙翼”,將台灣問題納入其主導的各類雙邊、多邊議題中, 藉此鼓動其盟友夥伴在台灣問題上表態,由此持續抬高台灣問題到“全球性”層面。③針對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內涵及法律效力,藍墨客(Mark Lambert)等美國國務院官員近來妄稱“聯大第2758號決議未認可、不等於、不反映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并認為決議“沒有涉及台灣地位問題”,炒作所謂“台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系統”。近年,歐洲議會通過超20項“友台決議”,連續3年竄訪台灣地區,2024年2月更是通過“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和“共同安全與防禦政策”兩項決議,要求歐洲各國強化與台灣當局在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的互動。此外,美西方國家往往將涉台議題上升到國際人權或區域安全等層面,如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南海、台海問題上竟稱,“尊重基本權力、尊重基本自由,絕不可以被當作一國內政,因為聯合國所有成員國都發誓要捍衛人權和自由”。

  受美國影響,賴清德當局亦試圖藉此進行“兩國論”操弄。如民進黨籍民意代表在台灣地區立法機構鼓動各黨團共同支持通過所謂“聯大第2758號決議不涉台灣決議文”,讓台灣“有權利加入國際組織”等。2024年8月,台灣地區外事部門副負責人田中光率團赴湯加出席“台灣與太平洋島國論壇”。對此,賴清德表示:“太平洋島國論壇積極捍衛了台灣的與會權利,讓台灣藉助海洋與民主的聯結同各國一起為全球的繁榮發展貢獻心力。”

  (三)他主權化

  他主權化是指以關係到自身國家安全等主權事項為名將台灣問題內政化,藉助本國的司法、行政、軍事等手段,為介入台灣問題尋找藉口。

  2017年以來美國國會將立法提案作為干涉台灣問題的重要手段,通過了一系列將“維護美國自身利益”作為擋箭牌的涉台法案。如在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中提及“總統應該促進對台軍售常態化,以應對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等。④近來美國在涉台等問題上泛化國家安全,如2022年9月拜登政府擴大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對不斷演變的國家安全風險進行嚴格審查”,⑤要求台灣芯片企業如台積電等赴美投資半導體以保障其自身產業供應鏈安全等。

  近年來,日本頻繁插足台灣問題,如“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言論實際就是從日本的主權安全來考慮台灣問題。在2021年一次募捐演講中,時任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宣稱,台海爆發戰爭可能危及日本的生存,日本有理由協助保衛台灣。2024年7月,日本通過的新版《防衛白皮書》增設了專門的涉台章節,強調針對台海局勢“與美國和盟友合作”,實際上也是從自身軍事安全角度出發介入台灣問題。

  (四)類主權化

  類主權化是指通過玩弄文字游戲,尤其結構隱喻的方式,將台灣地區作為類似“主權實體”的存在,製造兩岸關係屬於國際關係的假象。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美國推動國際社會把兩者未來的命運、模式放在一起,即“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推動台灣問題“烏克蘭化”。⑥這實際是將隸屬於中國的台灣地區隱喻為獨立主權國家的烏克蘭。2023年4月,韓國總統尹錫悅在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時將台灣問題與朝鮮問題等而視之:“台灣問題不僅是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問題,而是像朝鮮問題一樣,是個全球性問題。”2018年起,民主聯盟基金會每年舉辦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邀請全球民主“國家”元首及政要與會,蔡英文自2020年起每年受邀發表演說。這些實際上是將台灣地區作為“主權國家”看待。還有的國家的機構或國際組織近年來更是將台灣作為“國家”擺上台面。如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2023年8月30日發布的評估報告聲稱:“台灣已是獨立國家,名稱是中華民國。台灣具備建國的一切條件,包括常住人口、明確的領土範圍、政府,以及與他國建立關係的能力——衹是缺乏更廣泛的國際認可。”歐洲議會2024年2月28日通過的外交政策年度報告中,稱“中國與台灣互不隸屬”。

  在實踐中,台灣當局習慣濫用衆多衹有主權國家有權使用的國際法概念,這實際是將台灣地區作為“國家”。如“214惡性撞船事件”發生後,時任台灣地區行政部門負責人陳建仁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台灣海巡人員依照國際慣例依法執法。”2024年6月,台灣新任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揚言:“衹要中國大陸軍隊攻擊台灣在航機艦設施、或攻擊本外離島、進入台灣12海里海空域,台軍就可行使自衛權依比例反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