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政治現實:親中派的獨立意志
在香港社會的輿論關注中央或中央駐港機構是否過度干預香港本地選舉的背景下,許楨留意到今次行政長官選舉過程中出現了“散播兩個中央論的現象”,即在北京的中央與中央駐港機構之間就行政長官選舉存在不同取態。
許楨指出,如果經常在內地行走就很容易發現,儘管與香港社會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不同,但是今天內地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人士,都會對不同事務有各種意見。他認為,關鍵在於國家有其自己的一套權力運作規章和機制,但若有人自命內地官場某一派的代表或代表某一方發聲,這類人的法治觀念本身就與國家希望朝法治目標努力的方向背道而馳,同時也反映這種思維根本不尊重、不真心相信香港社會和香港市民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這種思維背後存在一套很危險的假設:香港市民的根本利益與中央的政治判斷,兩者是互為分離的。
許楨認為,目前香港社會對中央在香港事務方面的一些決定不容易理解,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明白:為什麼中央這樣決定就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這不代表有人可以因此扭曲中央所作決定的初衷,要解決這一落差——這也是“一國兩制”的奧妙所在——就是要思考如何強化香港市民和中央之間的溝通效果,而非從一開始就假設中央的決定懷有惡意的初衷,如果繼續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散播類似“兩個中央”論的講法,不僅無益於整合香港社會,更嚴重的問題是,這種做法很深地傷害、破壞了中央和香港普羅大眾之間的信任,會對香港社會造成更大的撕裂。
“而且有趣的是,散播這些論調的人士,無論有否參選,他們同時也很喜歡指責中央駐港機構在選舉當中所謂的‘過度干預’。”許楨反問,這些人一邊散播“兩個中央”論,說自己背後的“中央”比別人的“中央”大,另一邊以別人的“中央”較小為由,認為別人不應干預香港本地的選舉,那這些人又是否期望所謂較大的“中央”去干預香港本地的選舉?
許楨指,這一論述在邏輯不通之餘,也會令人看破手腳,即這些人所謂的尊重香港社會的民意,或者所謂的中央駐港機構不應過度參與香港事務,原來都只是希望國家領導人指點他們所支持的某一些人士得到權位,這些論調不一定與他們希望得益的某一些人士直接相關,但若這些人士的支持者繼續這些動作,效果上必定會適得其反。
除此之外,許楨特別提醒說,從整合建制派內部兩大版塊的角度,外界不應低估傳統親中力量對曾俊華的抗拒或者信任不足,另一方面亦不能高估整體商界,即不止於個別大家族的商界對曾俊華的支持,而這從最終曾俊華所獲的建制派提名數量就可有所觀察。
與建制派多個界別的選委均有接觸和互相了解的許楨透露,曾俊華與無政黨背景、不活躍於區議會和立法會平台的傳統左派和親中力量選委,實際上彼此之間素來並無太多互動機會,互相之間的了解亦較少。儘管了解不多不一定代表不信任,但是許楨認為,在選舉中不投給某一候選人是道理,投給某一候選人則需要由彼此情感聯繫所延伸而來的熱情和衝動。
據許楨在多個行政長官參選人與選委會面交流場合的親身觀察,無論是葉劉淑儀還是林鄭月娥,都與傳統左派和親中力量有較熱絡的互動,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互動的內容,有很多都關於他們彼此之間過往互動的歷史和故事。
許楨進一步循這一角度分析說,曾俊華或其部分支持者,在政治判斷上都誤以為中央或一些中央駐港機構的態度,能夠直接決定傳統左派和親中力量選委的提名和投票意向,但從葉劉淑儀和林鄭月娥與這些選委的互動過程可以觀察到,這些選委其實有自己的一套政治邏輯,而在中央希望整合建制派的大背景下,這種政治邏輯更會反過來影響中央對行政長官人選的取捨。
也正是在這樣鮮為人知的政治現實和政治運作模式之下,許楨認為在今次選舉過程中,一些輿論攻勢鋪天蓋地地指出曾俊華不獲中央接納、林鄭月娥得到中央“祝福”,都是脫離香港民情的做法。以他自己的觀察,無論有否這樣的輿論攻勢,林鄭月娥在建制派內的支持度,都遠遠不是曾俊華所能夠比擬的,因此這些輿論攻勢大可不必“過度熱心”地作出,以免留下給外界炒作的機會,並形成對原本目標的反效果。
至於對“捆綁提名”、“捆綁投票”的爭論,許楨指只要翻查過往行政長官選舉各界別的支持意向,不難發現結果總是大體一致,因為選委會的結構以專業界別為劃分,其中的選委基於共同的價值觀、政策取向甚至是對自身合法利益的捍衛,自然會產生相近的支持意向,而這種現象在以團體票為選委產生辦法的界別更為明顯,出現特例的情況則可能源於某一界別存在較濃厚的政治氛圍,即政治議題和政治立場的取態,主導了選委的支持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