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7日電/日本有著相當完備的智庫體系,通常被稱之為“野村綜研”的“株式會社野村綜合研究所”是其中的佼佼者。野村綜研是1965年4月1日野村證券公司效仿美國斯坦福國際咨詢研究所正式創建的日本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民間智庫。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野村綜研不論是規模還是綜合實力,都被認為是日本眾多智庫中頗具國際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典範智庫。2015年3月末所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野村綜研的總資本金為186億日元(約合9.5億元人民幣),2014財年(2014年4月1日-2015年3月31日)的銷售額超過4000億日元(約合205億元人民幣),職工總數接近6000名。
然而,作為日本智庫代表的野村綜研,卻曾經一度被質疑失去了智庫身份。2004年3月,野村綜研對其內部作為政策建議部門的研究創發中心的業務規模進行了大力縮減,將宏觀經濟分析部門剝離出去,並將40名經濟學家轉籍“返還”給了其母公司——野村證券公司。當時的研究創發中心除了主要的3名研究人員外,包括事務人員等在內只有10人左右的規模,不及野村綜研當時3500名員工的1%。這3位希望留在野村綜研的研究人員分別是研究理事富田俊基和中村實,以及出生於日本的美國籍台灣華裔研究員辜朝明(Richard C. Koo)。富田俊基(當時56歲)和中村實(當時54歲)分別於1971年和1973年大學畢業後先後進入野村綜研,並分別從1996年和1997年出任野村綜研的研究理事,二人都算得上是時任野村社長的古賀信行的前輩級人物,而辜朝明作為野村綜研的首席經濟學家,被稱為是高薪聘請的明星級人物。野村集團的高管人員便曾坦言指出,這被認為是3人最終能留在野村綜研的原因所在。然而留下來的這3人中不論是辜朝明還是富田,都是足以憑借各自的個人名義獨立開展活動謀求發展的研究人員,而並非以野村名義發表政策建議之人,因此研究創發中心幾乎名存實亡。對此,留下來的3名研究人員中,研究理事富田俊基不禁深表惋惜的感嘆道,“宏觀經濟研究部隊幾乎全部撤出了野村綜研,留下來的主要研究人員不過3人而已,研究部門離自然消亡怕是時日無多了吧”。事實上,富田俊基在1年後的2005年3月便離開了野村綜研,作為中央大學法學系教授的同時,還兼任財務綜合政策研究所的特別研究員。儘管在此之後,又有部分研究人員回流研究創發中心,但其規模已經今非昔比。這次重大的人事調整,也使得許多日本媒體質疑野村綜研是否能夠稱得上是一家智庫。
導致上述調整的原因,是野村綜研在經營成本上的考慮。作為日本最大的證券咨詢服務公司,野村綜研雖以民間智庫的面目示人,但其自始至終都是一家以股份制形式組建並運營的企業性咨詢機構,身為企業的野村綜研為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以營利為目標。實際上野村綜研的類似結構調整在歷史上就有過先例。1994年,出身於“野村計算機系統株式會社”的藤沼章久出任野村綜研社長。在其接任後,為了將公司業務一體化,在開展經營咨詢業務的同時,開始嘗試面向政府部門和企業承攬計算機系統的開發業務,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伴隨著IT業務的不斷膨脹,“綜研職能”漸漸變成了公司的包袱,在野村綜研集團內的地位也越發變得微妙。將分析研究經濟景氣和企業診斷等的部門設置在一個外在表象為計算機公司的內部,可想而知,其毫無存在感和發展前景。最終,野村證券在其內部又設置了“金融研究所”,選擇了統合到野村證券的這條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