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構中 港台一度被視為“中華正統”
石之瑜舉例說,國民黨統治台灣的早期,播放日文的電影受限制的,這和台灣基層社會對日本文化的熟悉是非常脫節的,因為國民黨要讓這個社會重新經過中華文化,抑制日本文化的發展。他發現,香港社會中一批是進入殖民體系的人,他們是進入公共部門、金融行業,另一批是南來者,還有一批是從大陸來的下層階級的人,所以這個社會分成好幾塊。
他因而指出,如何理解香港和台灣的“Chineseness”變成很大的問題。“你說這是象徵差異,但被歐美和東南亞的華人視為中華文化的正統基地,更何況1949年後海外華人分裂,一批支持國民黨,一批支持共產黨”。他介紹,在冷戰環境下,東南亞政府對華人採取嚴格的態度,印尼1965年發動反華反共政變,以“華人是共產黨顛覆滲透的溫床”作為借口發起了大屠殺,而新加坡雖沒有屠殺,但在建國後政府也一手反共,另一手壓制華人性。
石之瑜注意到,在新加坡壓制華人性的過程中,有華人主張“我們不要華語教學了”,而這些人在經歷過抗戰的第一代、第二代華人中可能變成了“漢奸”,但華人中的年輕人不是這樣想的,年輕人要求認同這片土地,而新加坡的官方政策是推動英語運動,希望新加坡年輕一代國際化,快速在知識上和歐美接軌,化解了華人性給新加坡在東南亞的尷尬。
他認為,從人口、宗教以及對華人接受程度來說,融入東南亞最好的華人社群是泰國,泰國人和中國人彼此交往通婚幾乎沒有問題,排在第二的是菲律賓,固然是因為中國移民菲律賓有很早的傳統,但是他發現直到今天,已經融入菲律賓的華人知識分子還在討論“菲律賓華裔怎樣融入菲律賓、做菲律賓人”的問題,所以實質上這個問題還是沒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