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專訪:王平論中國製造創新之關鍵文化基因
http://www.CRNTT.com   2023-01-30 00:27:22


王平專著:《宗法宗族觀念:中國製造與創新的關鍵文化基因》
 
  如西方學者KAHN提出的“後儒家假說”,認為與儒家意識形態有關的四項文化特質,對東亞社會中的企業組織及其他機構具有重要的正面影響,從而有利於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又如BERGER認為,韋伯所說的儒家倫理,是指中國帝王時代儒吏與士大夫的一種意識形態,而非尋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所身體力行的儒家倫理。此中包含了重視紀律、努力工作、節儉和諧團結等價值與規範,以及對家庭無條件無保留的奉獻。而此一“世俗化的儒家倫理”,才是真正促進東亞社會經濟急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如果仔細分析KAHN與BERGER列舉的現象,其實並不主要依托儒家思想而出現。我通過研究比對,認為如果從存續超過三千年宗法宗族觀念切入,更加符合中國人社會的實際狀況。

    二,為何說宗法宗族觀念是中國製造與創新的關鍵文化基因

  記者:為什麼您認為以中國製造與創新為主要標誌的中國工業化成功之路,主要受宗法宗族觀念影響,而不是儒學?

  王平:東亞經濟起飛之後,西方對日本為領頭雁的“雁形陣”研究比較多,雖然不少學者從儒學中尋找有利經濟發展的因素,包括一些儒學研究者長期為儒學的現代性尋找支撐。

  但是無論如何引申,始終繞不開“重義輕利”的儒家特質,包括“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典型如孟子在《梁惠王上》中所言的“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正如韋伯所言:儒家妨礙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孔子集大成的儒家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無疑具有很多理想化的成分,希望人們培育更高層次的道德情操和胸懷。但是正如費孝通所言:“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並不處於國家和天下的運作層面上……而且道德的知識化要求受教育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大部分人祗能以和自己利益貼近的且無需專門的文化教育就可習得的家族倫理為內心的道德規範體系,而家族倫理是一以‘己’為核心的差序格局,即一由外向內推的‘良心’遞增序列”。而學者劉廣明認為:“以族類自我為本位在角色重疊的情況下,個體就將家、國、天下的序列顛倒過來,以差等格局去套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的序列。”

  因此,要解析宗法宗族觀念與儒學的交織扭結所產生的困惑與錯覺,就需要以“大道至簡”的方法入手,從根本的價值觀剖析兩者的區別。而“重義”與“重利”這兩種不同追求,就成為破解“世俗化的儒家倫理”與“後儒家假說”之困惑的關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