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8日電/中國時報前社長王健壯今天在該報撰文說,蔡英文果然厲害,選戰已經打到快要投票了,但兩岸政策至今仍未成為她的“軟肋”,馬英九也未能在這個議題上傷她分毫。
文章說,兩岸政策在“總統”大選中應該是上位議題,○八年那場選戰中,馬英九與謝長廷就曾把兩岸共同市場當成最後決戰的議題;但在這次大選中,兩岸政策卻淪為下位議題,反而讓豪華農舍、三隻小豬、密會組頭以及柿子價格等變成上位議題。
兩岸政策在上次“總統”選舉中之所以重要,理由很簡單:從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到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讓兩岸關係長期處於動盪不安狀態,不但造成兩岸的和戰疑慮,也影響到兩岸的外交競爭與經濟競合;但“總統”選舉卻可能是個歷史轉折點,關係到兩岸能否擺脫冷戰賽局而尋求和解的可能。
與上次選舉相比,兩岸政策在這次選戰中的重要性之所以猶有過之,理由也很簡單:兩岸在過去三年多所簽署的十七項協議,在形式上與實質上都已改寫了兩岸歷史;但今年這場選舉卻可能是另一個歷史轉折點:兩岸關係是持續走和解之路,或是已走到了折返點,將重回冷戰路線?
文章分析,對台灣而言,持續和解當然比重回冷戰有利,也因此創造出今日和解局面的馬英九,應該在這次選舉中強攻兩岸政策才對,不但應細數過去幾年的和解之功,更該細部描繪未來的和解藍圖。但馬英九卻因冒然提出簽署和平協議的主張受挫,以至於在兩岸議題上變得瞻前顧後,既不敢進又不能退。
相對於馬英九的瞻前顧後,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至今仍是撲朔迷離,而且常常因為反對黨主席與“總統”候選人的身分差異,而有不同的政策表述。更不可思議的是,她雖然多次闡述她的兩岸政策,但每次說的都是虛無縹緲的空話,這些修辭美麗的空話,雖有口號化、文宣化與標題化的宣傳效果,但因缺乏政策內涵,祇是語言魔術而已;到目前為止,蔡英文唯一具體也唯一讓人有印象的兩岸政策,就是否定九二共識。
對蔡英文來說,兩岸政策不但是敏感議題,也是兩難議題,如果她的論述滿足了中間選民,其結果卻可能得罪基本教義派,很難求得兩全,因此她至今祇能繞著兩岸政策的周邊性議題打轉,例如成立兩岸對話工作小組,但一旦有人問到兩岸政策的核心議題,她卻祇能以高來高去的修辭做防禦性的回應。
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兩岸政策論述,其實一向是以負面表列居多,絕大多數人都是有意見沒主張,或者是有想法沒辦法,他們既拿不出具體的正面表列論述,也不敢碰觸具體的正面表列論述;蔡英文雖然被視為非典型政治人物,但在兩岸政策上卻仍然非常的民進黨。
以台灣共識為例,她既以民主化過程定位台灣共識,可見在她的認知中,所謂台灣共識祇是尋求兩岸共識的一個過程,並非結果,但既非結果,又豈能以共識之名定位?她在首場“總統”選舉辯論前突然提出的兩岸對話工作小組,事實上就是為了進行她所謂民主化過程的任務性組織,由此亦可見,台灣共識應該祇是個動詞,並不能取代九二共識這個名詞。
更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發言人陳其邁在闡釋兩岸對話小組時,講了這樣一段話:“民進黨將來處理兩岸互動的三步驟,分別是對話、共識與協商”,先多層次、多管道與大陸對話,與朝野對話,等到形成共識後,再與大陸展開協商。
文章說,從陳其邁所謂的三步驟可以得到兩個結論:其一,蔡英文在選前的兩岸政策其實是保持空白,內容留待日後多邊對話後再定;其二,馬政府目前的兩岸關係早已進展到三步驟中的協商階段,如果蔡英文當選,卻將從第一階段的對話重新開始。
但如果蔡英文確實有“兩岸互動三步驟”的構想,她就必須在投票前具體告訴選民,這是她除了否定九二共識外,唯一具體的政見,她必須向選民詳述,也必須接受馬英九的挑戰。總結一句話:兩岸政策如果不是這場選舉的上位議題,不能成為最後攻防的決戰議題,選民不得不問:這場選舉究竟在選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