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邵宗海:兩岸文化協議難簽的症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13 15:24:21  


  中評社香港9月13日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邵宗海13日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說,“2010兩岸文化論壇”日前在台北舉行,大陸文化部長蔡武建議:兩岸應積極為商簽“兩岸文化交流協議”創造有利條件。台北顯見在回避,“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另外倡議:雙方在推動文化交流過程中,應研議互設官方辦事處的可能性。

  類似蔡武的建議,大陸方面已經多次提起:胡錦濤是最早倡議者,2008年提出的“胡六點”中就提到,“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以增強民族意識、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所以胡說,“我們將繼續採取積極措施,包括願意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2009年在長沙舉行的國共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中共政協主席賈慶林則再度提出簽定兩岸文化教育協議一事;2010年6月底在重慶舉行的第五次“江陳會”時,陳雲林也意有所指的表達: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僅需要推進經濟合作,也需要弘揚中華文化;不僅需要厚植經濟基礎,也需要提供文化的養分,因此,“兩會協商需要不斷開拓新領域,豐富新內涵,提升新水準”,希望將文化議題列入第六次“江陳會”中。

  台灣對兩岸文化協議有所保留 

  但是台灣方面對“兩岸文化協議”似乎有所保留,在五次江陳會時,據說就以“尚未準備好”為由表達“目前無法討論”。此次在台北的“2010兩岸文化論壇”,又再一次的回避問題。即使台灣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在2010年5月以“國家文化總會”會長身份造訪上海,參觀世博會時,也只強調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而己。

  文章說,什麼原因讓台灣對“兩岸文化協議”趨之欲避?而且重要的是,文化交流的事務不會比經濟複雜,台北官方之所以對此事態度消極,可能有下列幾個原因: 

  首先,馬英九在2010年8月31日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曾有所表示,他上任後大幅開放兩岸政策,是為了跟上過去落後的進度。加上“陸委會”歷年的民調,認為目前大陸政策推動的速度“剛剛好”占最多數,所以馬認為,“現在可以維持這個速度穩健往下走,不必再快了”。這顯示台北並不希望兩岸交流速度過快。

  其次,在兩岸已經簽署經濟合作協定之後,若此時雙方再簽文化交流協議,那麼下一步就是馬上面臨政治協商。可是對台北而言,政治談判時機尚不成熟。馬英九也在最近的《中國時報》訪問中,特別提到對“兩岸政治談判”,他不覺得“有那麼急”。馬一再強調:不是兩岸之間的政治談判不重要,而是雙方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有機會走到下一步。

  台灣擔心大陸的文化感染力 

  再來,則是文化交流事項一旦被白紙黑字載入到協議,那麼台北今後在面對大陸一些具有“入侵性”性質的文化產品,譬如意識形態的作品、流行文化的藝術、甚至包括可在台灣落地發行的報章、電視與影劇,都將很難再予阻擋或拒絕。與其簽署的協議對台北有拘束性,還不如開放兩岸之間自由的交流,至少對一些不樂意進口的大陸文化產品,台北當局尚可加以規範。

  文章說,“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是文化的感染力實在太過於強烈,兩岸源自同樣的歷史和文化,一旦雙方簽署文化合作協定,那麼大陸的文化就會源源不斷地輸入台灣,就彼此的文化實力來對比,台灣的確很容易被同化、或被感染。

  前民進黨“立委”洪奇昌,就曾在報章上撰文指出:“文化和教育交流更成為中共對台的重點工作之一,希望透過軟實力的交往,強化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和民族的認同,乃至建立起對中國的認同”。在野黨的意見反映,往往也就是執政當局在推動大陸政策時的考量所在。尤其是在台灣目前尚未決定其未來與大陸到底是分是合之前,文化確是很容易縮短彼此差距的工具。

  文章說,相對而言,當大陸已經定論“統一”目標時,在此情況下受惠的程度必然較大,而尚未有定論的台灣,則受到的衝擊就會比較大。所以,文化感染力的強烈影響,應是台北遲遲不願回應北京提出兩岸應簽署“文化交流協議”的症結所在。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