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白修德與他的“中原大饑荒”報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10 11:07:15  


白修德和亨利·盧斯(左)
  影片《一九四二》使白修德這個名字從歷史深處迅速地走入到人們視野中。由於當時美國嚴格的新聞審查和國民政府的阻撓,1942-1943年的大饑荒報道並不順利,美國記者白修德克服各種困難,深入災區採訪,他的報道很快在美國引起轟動,也間接給國民政府施加了賑災壓力。
 
  關於1942年發生在中國中原地區河南的那場並不為人熟知的大饑荒,白修德在後來的回憶錄《探索歷史》(InSearch ofHistory:APersonal Adventure)中這樣描述:
 
  把各縣和各村的情況逐一加在一起統計,看來受災最重的40個縣裡還有800萬居民。其次是一些邊緣縣份,那裡還有許多人正在奄奄待斃。根據我們目擊的情況和地方官員給我們提供的死亡數字推算,我們可以推測有兩三百萬人已經背井離鄉外逃了;另有200萬人已經餓死。當時是三月份,我們估計,如果莊稼長勢正常,新糧也要到五、六月份才能夠成熟,所以還會有兩三百萬人餓死。我在災區的最後一個星期集中精力於統計數字。我的最可靠的估計是,有500萬人已經餓死或快要餓死——無論用什麼方法計算,這個數字可能有20%的出入。但是最準確的數字通常都變成了統計資料,因而很容易被人遺忘。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我所搜集的數字,甚至也不是我們在調查災情時那種麻木不仁的心理,而是一天傍晚我們騎馬外出時看見兩個人躺在田野裡哭泣的情景。他們是一對夫婦,躺在田野裡互相摟抱,依偎取暖。我知道他們已命在旦夕,而我也不能停下來;但是在我看來,迎著凜冽的寒風,面對冷漠的世界,他和自己的妻子在彌留之際相依為命地蜷縮在一起,躺在堅硬的雪地上,是一幕慘景,然而他們相愛之深,委實感人肺腑。
 
  ——《探索歷史》,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版
 
  深受費正清影響對華產生興趣
 
  白修德是美國著名記者西奧多.哈羅德.懷特(TheodoreHarold White,1915.5.6-1986.5.15)的中文名字。這位二戰時期美國駐華記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對中國這個東方國家充滿興趣,曾深入報道了二戰時期的中國。作為熟練的政治新聞報道記者和小說家,他又在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期間記錄和分析了不同選期內美國總統大選的進程,從而進一步為人熟知,並獲得普利策新聞獎。
 
  1915年5月,白修德出生於美國波士頓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的父親大衛.懷特(David White)是當地的一名律師。根據白修德後來在《探索歷史》中所描述的成長經歷:他在波士頓的猶太人聚居區長大,進入希伯來語授課的學校上學,並在那裡對猶太教聖書塔納赫產生興趣,甚至在幾十年後,他還能回憶起一些希伯來語的聖書內容。白修德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16歲時,他不得不中斷學業,到街頭賣報維持家計,飽嘗了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給窮人帶來的痛苦和辛酸。
 
  在早年讀書的時候,白修德還參與組織了一個早期的猶太複國主義學校協會。1932年,白修德從免費的波士頓公立拉丁文學校畢業,由於在校期間表現優異,他在1924年獲得了220美元的哈佛大學獎學金。當時,他還獲得一筆180美元的報童基金。這兩筆錢加起來正好可以支付他在哈佛大學的一個學期學費,因此,他進入哈佛大學歷史系讀書,以後又轉入該校的東方研究所學習中國歷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