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2日電/經濟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的一個方面,經濟建設成就的取得與總布局的其他方面密不可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決不是孤立地搞經濟建設。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只搞經濟建設,而是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在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才創造了令世人驚嘆的經濟奇跡。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其核心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布局。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努力實現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推進。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延續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總布局,成為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戰略部署和基本框架設計。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我國在經濟活力得到激發、“黃金發展期”特征顯現的同時,出現了收入差距拉大、社會分層凸顯、社會結構變化等新情況。對此,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以社會管理創新為核心的社會建設被提到新的高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由“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隨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弊端凸顯,經濟發展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問題以及由環境惡化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方面。黨和國家一貫重視生態環境保護,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的高度,明確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這是適應發展階段變化、順應人民群眾期待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是對治國理政理念的極大豐富。
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關係越複雜,經濟建設就越需要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建設的協同配合。從“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總布局,我們黨不斷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提高駕馭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豐富了治國理政的方針與思路,優化了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實踐。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豐富百姓的精神世界、文化生活,再到建設生態文明、改善人居環境,執政為民的理念始終蘊含其中並不斷升華。從全能型無限政府轉向服務型有限政府,從粗放增長轉向集約增長,從強調GDP的龍頭指標作用到告別“GDP崇拜”、倡導和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國的發展導向更加適應於人的全面發展,政府的職責更加明晰、工作更加高效,黨的執政能力穩步提升。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我國成為全球表現最好的主要經濟體。這固然得益於我國處於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多種力量的綜合支撐、城鎮化空間較大以及市場回旋空間大等因素,但更關鍵的是由於我國經濟發展有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為依托,因而更為穩固、堅韌。
(作者:賈康 程瑜 單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