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專家王英津對此有專門的分析及結論:自民主化以來,台灣方面在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及“統獨”問題上,通常強調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凡涉及台灣前途的重大事宜均要尊重台灣民意,由2300萬台灣人民共同決定,此亦即所謂的“2300萬人決定論”。考察二十餘年來“2300萬人決定論”的演變脈絡,其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一是“住民自決論”,這是分離式“台獨”的理論說辭,主要觀點是,主張台灣享有國際法上的自決權,通過行使自決權來實現“台灣獨立”。二是“民主分離論”,這也是分離式“台獨”的理論說辭,主要觀點是,台灣通過2300萬人民的“統獨公投”來決定台灣的未來走向。三是“民主拒統論”,這是“事實台獨”的理論說辭,主要觀點是,對於台灣“現狀”的改變,必須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由台灣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就當下而言,三者中的“民主拒統論”最為盛行,“民主”似乎已成為台灣“拒統”的唯一“救命稻草”。⑤
2017年3月,台灣民意基金會對台灣民眾最喜愛與最討厭的國家或地區調查,最喜歡的第一名是新加坡(87.1%)、第二是日本(83.9%),第三名是加拿大(83%);最不受歡迎的國家或地區前三名是朝鮮(81.1)、菲律賓(57.3%)與中國大陸(47.7%)。島內“國家認同”中,主張“台獨”與不承認中國人的比例依然很高。
儘管如此,不可以輕率下判斷,認為台灣主流民意已經完全綠化,更不能夠就此認為做台灣人民的工作已經毫無意義,更不能夠做出解決台灣問題唯有武力一途之武斷結論。
究其原因:
1,台灣主流民意在中華民族的認同上始終位於高認同度。台灣競爭力論壇從2013年2月就開始進行“國族認同調查”,在“2017年台灣民眾國族認同下半年調查”的調查問卷的一個問題:你是不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結果86.5%的受訪者給予肯定的答案,認為自己不屬於中華民族者,衹有7.5%。該機構負責人指出,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5%左右。66.7%的台灣民眾認為,採取“泛中國人認同”來面對兩岸關係,可以確保台灣利益,也有利兩岸的和平發展。
對於中華民族的認同與否,是判斷台灣主流民意的共性的最重要的標準。
2,台灣主流民意對中國人的認同從不間斷。台灣《天下》半月刊於2017年1月初公布的民調顯示,自認台灣人的比例雖為最高的56.4%,卻是2010年以來的最低記錄;自認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者,占34.1%,自認中國人的占7.6%,合計具有中國認同者為40.7%,是近年的最高記錄。台灣競爭力論壇的民調顯示,在2015年9月,馬英九執政時期,中國人認同比例跌到47.7%。蔡英文當選就任後,2016年6月的中國人認同比例更降至46.8%,2016年10月的調查數據,中國人認同的比例曾回升到51%以上。這次調查有50.2%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認為不是中國人的占44.7%。
對於中國人的認同與否,是判斷台灣主流民意的政治屬性的重要方式。
3,台灣主流民意中關於統獨的認識始終處勢均力敵的制衡運動中。台灣《天下》半月刊民調顯示,台灣主張兩岸儘快統一者,仍處於低檔,衹占2.6%,但是,主張兩岸在一定條件下統一者,升到13.8%,比2017年的8.2%明顯增加,已達10年來最高記錄,而且各個年齡層對比,都是增加的趨勢。相對地,主張“台獨”者則減少,包括“台灣獨立,但與大陸維持和平”及主張儘快“獨立”的比例,合計32%,明顯少於2017年的37.2,更低於2015年的44.2%。可以斷言,由於實際上“台獨”必然引發兩岸戰爭,沒有可能既“台獨”又與大陸維持和平,所以民調題目若是如此,主張“台獨”的比例將會很低落。2017年11月,《聯合報》的民調顯示,主張兩岸統一者占20%,是2010年以來的最高比例,比2014年最低時的12%,多了8個百分點。主張“台獨”者,占24%,是2010年以來的最低比例,比2014年最高時的34%,少了10個百分點。
對於統獨問題的認識與否,則是判斷台灣主流民意與大陸政策互動之效果的重要方法。
因為台灣的民調受制於政治背景及政治需求,在分析台灣問題的時候,不能夠唯民調論。但是,對民調中顯示的社會變化規律,則應該重視。
從上述的民調數字來看,台灣的主流社會民意變化規律有這麼幾點:⑴中華民族認同是台灣同胞的最大公約數,至今沒有消褪,也是台灣主流民意的共識,真正的台灣共識。⑵認同中國人不是單純的歷史地理文化觀念,還有現實政治意涵的反映,包括對當今大陸社會的認同,如此來看,台灣主流民意對大陸的認同度已經有所改觀。⑶台灣主流民意的變化不是獨立運行的,其與大陸政策密切相關,主流民意是兩岸關係的組成部分,影響兩岸關係,也受制於兩岸關係。
台灣民調專家指出:經過交叉分析,近5年到過中國大陸的人,有65.6%認為未來勢必走向統一。確實是如此。近幾年來曾親身去過中國大陸的台灣人,必然感受到大陸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在網絡通訊、購物、基礎建設、快速交通等方面,台灣完全瞠乎其後很遠。從前台灣在各方面曾經比大陸先進、占有優勢的地方,如今已經完全不存在了!這個現象必然影響到台灣民眾對未來統一、“獨立”的看法。⑥
台灣中央網絡報曾經評論說:然而政黨輪替的一年七個多月來,由於兩岸當局之間的關係惡化對立,大陸社會興起一片“武力統一”之聲,以及台灣的國際空間大幅遭到限縮,大陸又不斷單邊向台灣民眾釋出利多政策,使得台灣民意對兩岸關係的態度,提升了安全性與利益性的考量,產生“統增獨減”、“中升台降”的現象,形成民意對民進黨當局“去中造獨”的反制,未來的趨勢非常值得持續關注。⑦
因此,把台灣人民引領到兩岸同胞的合作發展中來,以及把台灣人民帶領到與大陸對抗的道路上去,勢必為中共與“台獨”勢力今後較量的焦點。在博弈中,中共對台灣人民僅僅是寄托已經不行了,必須以我為主,聚同化異,通過兩岸關係的運動力,形塑台灣同胞的新意識、新觀念。
註釋:
①《重民本民本思想光耀古今》,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09月27日,作者:石剛,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教授。
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共享發展的重要論述》,學習時報,2016年08月04日,作者:李紀才,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
③《習近平: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全文)》,中評社電訊,2014-02-19。
④《習近平晤宋楚瑜:我們方針政策不變》,中評社電訊,2014-05-07。
⑤《試析台灣社會的“2300萬人決定論”(上)》;《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5月號,總第221期;作者:王英津,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學系教授。
⑥《和平統一是台灣的主流民意?》,華夏經緯網,2017-10-18,作者:馬康莊,台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秘書長。
⑦《台灣民意出現反制“台獨”的趨勢》,中國台灣網,2018-01-12。
(本文原載於《習近平哲學思想與兩岸關係論綱》,郭偉峰著,2018年3月初版,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3月號,總第25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