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公元1654年-1722年)在位61年,一生經歷無數次地震,其中七八級以上的大地震就有五六次: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679年京師8級地震;1695年山西臨汾8級地震;1709年寧夏中衛7級地震等。特別是1679年9月2日的京師8級大地震就發生在“皇城根兒”邊,地震波及河北、山西、陝西、遼寧、山東、河南六省,受災200餘州縣。“聲響如奔車,如急雷,晝晦如夜,房舍傾倒無數,壓斃人畜甚多。地裂深溝,縫湧黑水甚臭……”其傷亡之慘重、破壞之巨大可想而知。
畢竟康熙是一位有作為的“知識型皇帝”,他一生愛學習,喜歡科學,在對待地震問題上也有自己的獨到建樹。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的山東郯城大地震發生時,康熙親政剛一年,年僅14歲,此次為害劇烈的大地震在這位小皇帝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慘痛印象,他也暗暗立下戰勝天災、救濟蒼生的誓願。1679年京師大地震發生不到四個小時,康熙即把內閣、九卿、詹事、科、道滿漢各官及大學士明珠、李霨等人召集到乾清宮,部署救災,訓斥那些瀆職無能的官員“全無為國報效之心”。康熙作出的“詔令”是:“發內帑銀十萬兩”和救災急需的糧食、醫藥和棺木,以賑恤災民;他並親自帶領官員對朝政得失作一次全面檢討和反思。他自己“兢惕悚惶,力圖修省”,要求大臣們“務期盡除積弊”、“存心愛民為國”。北京故宮裡如今還保留著康熙的“詔令”。
京師大地震發生10天後,康熙再次下令戶部會同工部,盡快查明埋壓在民居和各寺廟內的死傷人數,命兩部選派官員攜帶賑災銀兩前往巡查,盡快掩埋死者。眾所周知,“交皇糧”是封建時代的一大體制弊端。但地震發生後,康熙就批示減免災後稅收,並實行“溯及過往”的政策,除發給死者棺殮銀每人五兩五錢、減免當年全年應交錢糧之外,還把百姓尚未交納的上一年錢糧全部免除了。對於因地震受害的經商者,官府也酌情給予賑濟。為幫助災民重建家園,康熙還指派地方官員開發金、銀等礦山,以充實國庫,接濟百姓。由於康熙施政英明,在“抗震救災”、安撫民眾及災後重建、修養生息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得以使大清朝社會經濟基礎穩固如昔,“康乾盛世”輝煌依舊。當然,由於歷史的原因,當時救災抗災能力畢竟有限,凡被壓埋未及時獲救者,基本沒有生還希望。所以救災的對象主要是失去居所的災民,盡量保證他們溫飽和起碼居住條件,不致因饑餓和疾病而喪生。
康熙帝還從科學的角度對大地震做出解釋。他否定了“天人感應”,堅決反對有人利用“天人感應”的邪說破壞社會穩定。他研讀了一些國外學者的“氣動說”,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地震理論。
在去世前一年(公元1721年),他還專門撰寫了一篇關於地震的論文,說:“大凡地震,皆由積氣所致”,“深則震雖微而所及者廣,淺則震雖大而所及者近”,講出地震烈度與震源深度的關係;“既震之後,積氣已發,斷無再大震之理”,說大地震之後不會再發生大的地震;“西北地方,數十年內,每有震動,而江浙絕無”,講中國地震分布不平衡,西北多、江浙少;“今泛海者遇地動,無風而舟蕩搖,舟中人輒能知也”,講地震會引起海水振蕩……
在科學並不發達、封建迷信盛行的當時,貴為“天子”的康熙能對地震作如此深入的探索、研究並做出一定的成果,實在難能可貴,在中外歷史上也堪稱獨無僅有了!(來源:羊城晚報) |